张子正蒙(天地人丛书)

分类: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中国古代哲学,
作者: (宁)张载撰,(清)王夫之注,汤勤福导读
出 版 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12-1字数: 149000版次: 1页数: 243印刷时间: 2008/03/01开本: 大32开印次: 2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3252804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系天地人丛书中的一册,这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本书前冠以专家导读,勾勒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奥妙,探索其学术源流、文化背景,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同时本书勾画出了儒学前后发展的主线,是问津宋以后儒学演进、下探当代新儒学源流必读的入门书。
目录
张子正蒙导读
张子正蒙
王夫之序论
宋史张子本传
卷一
太和篇
参两篇
卷二
天道篇
神化篇
卷三
动物篇
诚明篇
卷四
大心篇
中正篇
卷五
至当篇
作者篇
卷六
三十篇
有德篇
卷七
有司篇
大易篇
卷八
乐器篇
王稀篇
卷九
乾称篇上
乾称篇下
书摘插图
一、张载生平及其著述
张载字子厚,生于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主要活动于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张载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其父张迪为仁宗朝殿中丞,后知涪州(今四川涪陵),卒于任所。时张载与弟张戬年幼,家境不富,无力将其父安葬故乡。其后,张载与弟戬侨居于今关中眉县横渠镇。当时关中属边地,与西夏相邻,常有战事发生,因此张载曾向邠人焦寅学过兵法。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被贬职为陕西招讨使,镇守延州,张载上《边议》九条,力陈择帅、择守、讲实、足用、省戍、清野、固守、因民、警败等事,甚为详尽。范仲淹见张载在学术上可能有发展,便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劝张载认真阅读《中庸》。于是张载就开始对儒学进行研读。此时,张载实际上还研读过大量佛老之书,“累年尽究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38岁的张载登进士第,始仕祁州司法参军,后迁丹州云岩县令、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等小官。在这些职任上,张载也比较注意关心民间疾苦,重视改变社会风俗,树立尊老事长的优良习尚。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冬,由御史中丞吕公著推荐,张载被召人对,以渐复三代礼乐为对,受到神宗赏识,于是授崇文院校书。熙宁三年,神宗曾问其治国方略,他曾明确提出要行井田、复三代,实际上也是对当时政局不满而强调应该变法图强,与正在推行新法的王安石在政治趋向上是基本一致的,在变法的具体措施上两人则有很大不同。但是,张载与旧党人士二程、司马光等人或有亲属渊源,或有地域关系,因此他与旧党也不可能脱离关系,在一些思想观点上与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肯定会产生“语意不合”,加之“累章论王安石乱法”(《宋史》卷四二七《道学一》)的弟弟张戬被贬黜为知公安县,于是,张载“益不自安”,便“谒告西归,居于横渠故居”。之后的七八年间,张载在横渠镇收徒讲学,研究儒学,创立了以重“礼”(礼乐)为特色的理学派别——关学。熙宁十年春,张载再次应召入朝,任同知太常礼院,但他与礼院长官意见不合,再次以疾为名辞职西归。途中,至临潼病情突变,“殁于骊山之下”。享年58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