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与东西方文化(修订版)

分类: 图书,传记,文学家,
作者: 赵学勇著
出 版 社: 兰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3-1字数: 264000版次: 2页数: 362印刷时间: 2005/03/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1100322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对于一个总是在大起大落的评价中沉浮的作家,读者更是不必一定要与本书作者的具体见解认同的。值得注意的,却是其中时时隐含并昭示的独特的观照视角和研究方法。因为作者确实构筑了一座只属于他自己的灯塔,并用这灯塔照亮了他的研究对象——沈从文这样一颗长期孤寂的灵魂以及似乎不再闪光的文学艺术世界。
把沈从文置于当时的世界大文化背景中去审视,这本身就显示了一种研究气魄。而文化—心理视角的选择,无疑与前些年的“文化热”有关,因为这确是赵学勇研究沈从文文化—心理结构的大背景。一个真正独立的研究者,绝不是使自己消融于这个背景,而是在这个大背景上更明确的突现自身的独立价值——在任何一种热势中保持自己思维的独立与冷静是多么不容易啊!听说l988年l0月在京举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新座谈会上,赵学勇曾力倡他的文化—心理研究与社会—历史批评的“互补说”。我们欣喜地看到这种“互补说”在这本书中得到实践,当然,成功与否还有待读者的评说。
目录
上编
引言
生命——哲学(上)
生命——哲学(下)
审美选择
人性伦理道德
文化重造
下编
审美遇合:东方的美丽与悲郁——沈从文与川端康成的比较
人与文化:“乡下人”的思索——沈从文与福克纳的比较
人与文化:“乡下人”的追求——沈从文与贾平凹的比较
沈从文与民俗文化
传奇传统的历史遇合与现代升华——对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一种阐释
片面的深刻——论沈从文的都市小说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都市叙事与想象
传统批评理念的现代表现——沈从文文学批评的审美特征
结语
后记
书摘插图
生命——哲学(上)
当人类历史被传统理性文化紧紧束缚而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时,当世界面临现代文化的驱迫,再也无法控制自身的时代变革中,“上帝死了!”——这一声耸人听闻的呼喊,把整个西方从理性文化的沉梦中震醒了!在这个没有“神”主宰的世界,人类怎么办?尼采提出,要以人的强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要建立超越的人格!并以此作为“人类自我认识行为的最高公式”。尼采的狂举躁动,是对西方中世纪以来宗教哲学统制人们精神的最强劲的冲击,他无疑代表着西方文化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一大批勇于探索的知识分子的典型情绪。采的“价值重估”极其广泛,几乎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对于艺术,他从“审美形而上学”原则出发,认为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这种回到生命本体的艺术,“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在这里,且不论尼采思想的唯心主义根底,仅其对艺术创造者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存在的确立,作为对审美“主体”的精神思维活动的认知,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现代”程度。
几乎稍先于尼采的叔本华则直接是“生命哲学”的启蒙者,他极力强调的“生命意志”学说,犹如狂飙摇撼了自苏格拉底以来构筑了数千年的理性主义的堡垒,像一道闪电划破了黑格尔理性主义的浓云所笼罩的苍穹;这位人类文化史上的“怪杰”,由于一意孤行地张扬“生命意志”对整个人类的绝对制约性,以至最终导致了否定世界和人生的悲观结论。这里,尽管我们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