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平等

分类: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政治理论,
作者: (法)皮埃尔勒鲁著,王允道译,肖厚德校
出 版 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1988-5-1字数:版次: 1页数: 306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0001109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的是西方学术著作,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主要为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世界各国的各种古典学术作品的中文译作,也有少量是现代或当代的外国学术作品。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是勒鲁主编的《新百科全书》的一个词条,发表于1838年。但它可以看作一部专著。在这部著作中,他以基督教三位一体的学说,围绕平等问题,从历史到现实作了系统考察和论述,认为平等是社会的基础。他肯定法国大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说它的每一个词都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自由是人的生存权利,博爱是人的本性所充满的感情,平等是兄弟般的相亲相爱、互相帮助。这三个词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当它们结合在一起时,它们才是“真理和生命的最妙的表达形式”。因此,它们“是一个完整的学说”,是一个不仅面对现在、而且“预示未来的学说”。他特别强调平等在其中占主导地位。只有平等,才能有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同样,也只有平等,才能有人与人之间的博爱。他看出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虚伪性,指出:在革命后的法国社会里,“在作为事实的平等和作为原则的平等之间,存在着如孟德斯鸠所说的‘天壤之别’”。
目录
致读者
序言
第一部分 现在
第一章 法国革命恰当地把政治归结为这三个词:自由、平等、博爱
第二章 平等是一种原则,一种信条
第三章 这项原则今天已被公认为司法准则
第四章 当今社会,从某方面观察,除此原则外,别无其他基础
第五章 现在社会的罪恶来自这个原则与其对立面的斗争
第六章 对第一部分的结论
第二部分 过去
第一章 要确立政治权利的基础,必须达到人类平等,在此以前则没有权利可言
第二章 一切政治学家,从亚里士多德直至孟德斯鸠,都只懂得把事实上升为权利
第三章 古代不存在平等。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所作的论证
第四章 古代不存在平等的新论证。柏拉图的《理想国》
第五章 在平等观念上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进行的比较
第六章 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人类需要取得的进步能使哲学产生新的发展成为可能。这是从柏拉图直到耶稣基督这段历史时期内,人类在缺乏新思想的光芒和其他理想的条件下跨出的一步
第七章 耶稣是社会等级的摧毁人
第八章 连接耶稣和先于他的西方立法者的纽带。耶稣继承了古代立法者的精神,但赋予他们的思想以新的适用范围
第九章 基督教从古代城邦遍及到每一个人
第十章 平等之餐,虽只局限于社会等级,却是西方所有古代立法的精神基础和时间基础。对于这种真理的阐述:一、通过拉西第蒙的斐迪西;二、通过克里特岛的安德里;三、通过意大利古代人民多列安族的小亚细亚部分人民以及迦太基海泰里人的公共用膳;四、通过毕达哥拉斯的修士院;五、通过埃及士兵和传教士的共同生活
第十一章 通过摩西立法来证明同一条真理。反映在摩西法律中的逾越节与反映在米诺王和莱库古法律中的斐迪西具有相同的意义
第十二章 埃塞尼人的圣体逾越节证实了同样的真理
第十三章 对第二部分的结
结论或过去的普通规律
第一章 不平等的三种可能或等级阶层
第二章 对社会等级一词的释义
第三章 等级阶层的人
第四章 新一代人
附录 关于人类的学说(警言)
致读者
序
第一部分 信条——团结
第二部分 组织——三段式
第三部分 存在——运行规则
人名译名对照表
人种、教派译名对照表
译者的话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法国革命恰当地把政治归结为这三个词:自由、平等、博爱
法国革命把政治归结为这三个神圣的词:自由、平等、博爱。我们先辈的这个格言不仅写在我们的纪念性建筑物、钱币和旗帜上,而且铭刻在他们的心中,他们把它看作神的意旨。
为什么用这三个词?为什么不是单独一个或者两个?不是四个或者更多呢?这里面有深刻的道理。
事实上,我们在别处已经论证过,人在他一生的全部行动中都是合三而一的,这就是说知觉—感情—认识同时并存,因而在政治上必须对人的本性的这三方面的每一方面都有一个相应的词。
与人的形而上学中的知觉一词相应的政治术语是自由;与感情一词相应的是博爱;与认识一词相应的是平等。
人的知觉在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存在;这就是说,人是一个处于表现状态的生命体,人存在多久,这生命体就表现多久。然而人之所以表现,只是因为他的外部世界同时也在向他表现;因此人就产生知觉:他的生命的主观性为他带来了客观性。因此人的任何生活方式都包含着与其他人和整个宇宙的一定的相对性。人的整个一生就是一系列的行动;即使人只在思想,他也在行动。那么,用什么词来表达人的表现的权利,因而也是他生存的权利呢?使用一个词并不是为了表达人生的任何时刻所必需的其他两个方面,而只是表达处在人的同类和周围世界之中的我们生命的这一个侧面;总之,一个表达行动权利的词并不直接包含着其他什么意义。这个抽象的词,就是自由。自由,就是有权行动。所以政治的目的首先就是在人类中实现自由。使人自由,就是使人生存,换言之,就是使人能表现自己。缺乏自由,那只能是虚无和死亡;不自由,则是不准生存。
但是社会的人,政治的人,总而言之,公民不仅是一个表现的人,也是一个与别人建立实际上相对联系的人;说这是一个人,因为他具有感情。他不仅行动,同时也有感情,就在他行动的时候,他的活动也是带着感情的。在公民自由的全部活动中,人就具有与这些活动相连的公民感情。什么词足以表达可能产生或调节公民行动的感情呢?我问的意思是,除了博爱一词以外,还有其他什么词能用在此处呢?博爱的意思是:人的本性在他的全部活动中充满感情;人在自己的同类面前,不可能在与他接触时不跟他产生感情;公民的理想,就是对于所有其他的人的爱以及与这慈善、与这爱相应的行动。所以这个词跟自由一词本身一样,对于政治的定义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如果人没有自由就不能生存,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生存权利就是没有得到承认。同样可以肯定,如果没有博爱,或者尚未表露博爱,人的本性也就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本性既没有确定,也未得到承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