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中级)历年考点分级精解

分类: 图书,医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作者: 程丽静,高政南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1110000版次: 1页数: 733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673815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依据最新版考试大纲的要求编写,分为内科学基本知识部分、心血管内科学部分、呼吸内科学部分、消化内科学部分、肾内科学部分、神经内科学部分、内分泌学部分、血液病学部分、传染病学部分、风湿与临床免疫学部分、职业病学部分共11篇,精选考题2755道。本书以考试大纲为中心,对每个易考内容都归纳总结为考点,并在每个考点下都配有习题,通过题目来加深对考点的记忆和理解,使考生在掌握考点内容的同时,熟悉考试的出题思路,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内科学中级)的复习参考书。本书依据最新版考试大纲的要求编写,分为内科学基本知识部分、心血管内科学部分、呼吸内科学部分、消化内科学部分、肾内科学部分、神经内科学部分、内分泌学部分、血液病学部分、传染病学部分、风湿与临床免疫学部分、职业病学部分共11篇,精选考题 2755道。本书以考试大纲为中心,对每个易考内容都归纳总结为考点,并在每个考点下都配有习题,通过题目来加深对考点的记忆和理解,使考生在掌握考点内容的同时,熟悉考试的出题思路,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并根据历年考试该考点的出题频率,对考点划分了重点等级,可以帮助考生更有针对性的复习应考。全书紧扣大纲,考题量大,考点归纳精辟全面,特别适合考前冲刺复习使用。
本书还配有试题光盘一张,光盘中设计了题库软件系统,所含试题与书中相同,有章节练习、错题重做、考题解析、做题计时、模拟考试、学习计划安排、每日学习记录、学习情况统计等多项功能。通过软件练习,不仅向考生传递考试的知识点,更是提供了一种高效复习的考试方法,可以帮助考生有计划、系统地掌握考试重点,轻松过关。
目录
第1篇 内科学基本知识部分
考点1:发热的概述
考点2:发热的主要临床表现
考点3:发热的常见伴随症状与体征
考点4:发热的诊断和治疗
考点5:咳嗽
考点6:咯血
考点7:发绀
考点8:胸痛
考点9:呼吸困难
考点10:水肿的病因
考点11: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
考点12:中枢性呕吐常见原因
考点13:反射性呕吐常见原因
考点14:恶心、呕吐的伴随症状及诊断意义
考点15:腹痛的病因
考点16:腹痛的临床表现
考点17:腹泻的诊断
考点18:呕血的常见病因
考点19:呕血的临床表现
考点20:便血的常见病因
考点21:便血的临床表现
考点22:溶血性黄疸
考点23:肝细胞性黄疸
考点24:胆汁淤积性黄疸
考点25:腹水检查
考点26:结核一性腹膜炎
考点27:肝硬化腹水
考点28: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肿大
考点29: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
考点30:紫癜的临床表现
考点31:多尿的定义和分类
考点32:多尿的诊断和治疗
考点33:少尿与无尿
考点34:头痛的病因
考点35:丛集性头痛
考点36:醒觉障碍
考点37:昏迷的常见伴随症状
考点38:昏迷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考点39:内科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考点40:心源性休克
参考答案
第2篇心血管内科学部分
考点1: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考点2: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考点3: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用药——利尿剂
考点4: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用药——血管扩张剂
考点5: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用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考点6: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用药——变力性药物
考点7: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用药——8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考点8:急性心力衰竭
考点9:窦性心律失常的病因和临床意义
考点10: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和治疗
考点11:房性期前收缩
考点12:心房颤动
考点13:心房扑动
考点14:房室交界区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考点15:室性期前收缩
考点16:室性心动过速
考点17:房室传导阻滞
考点18:预激综合征
考点19:心脏电复律
考点20: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的定义
考点21:心脏骤停的处理
考点22:心肺复苏后的处理
考点23:房间隔缺损
考点24:室间隔缺损
……
第3篇 呼吸内科学部分
第4篇 消化内科学部分
第5篇 肾内科学部分
第6篇 神经内科学部分
第7篇 内分泌学部分
第8篇 血液病学部分
第9篇 传染病学部分
第10篇 风湿与临床免疫学部分
第11篇 职业病学部分
书摘插图
第1篇 内科学基本知识部分
考点1:发热的概述
1.定义病理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高限,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全身性防御反应。一般以口温高于37℃或肛温高于37.6℃,昼夜温差波动在1℃以上为诊断标准。
2.病因
(1)感染性:急、慢性传染病和各种急、慢性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引起的发热。
(2)非感染性:风湿性和变态反应性疾病、血液病和恶性肿瘤、理化损害和神经源性,以及脱水热、吸收热、高代谢、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引起的发热。
3.发病机制感染性发热是由外源性致热原作用于白细胞产生IL-1,后者作用于皮质一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导致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非感染性发热由病变损害直接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引起体温升高。心衰、烧伤等疾病直接影响皮肤散热而使体温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