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应麟文献学研究

分类: 图书,社会科学,图书馆学 档案学 ,
作者: 吕斌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2-1字数:版次: 1页数: 377印刷时间: 2006/12/01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045935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深入地考察了胡应麟的文献学成就,澄清了诸多既往相关研究中的模糊认识和误区。“典藏学研究”主要论述中国典藏学的建立、胡应麟的典藏理论,考证胡氏藏书;“目录学研究”追溯目录学渊源,探析胡应麟的目录学思想,考证其目录学成果;“辨伪学研究”辨析辨伪学的发展源流,分析《四部正讹》产生的原因,考察胡应麟的辨伪思想及其辨伪得失。《胡应麟年谱补正》则在吴晗所作《年谱》的基础上,订正讹误,补充新材料,为胡应麟研究提供尽量丰富、翔实、准确的史料。
作者简介
吕斌,男,1968年11月生于河南省许昌市。2000年毕业于广西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晋升为副教授;2005年10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遴选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现从教于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致力于中国古典文献学、明代学术史研究。
目录
序
绪论
上编
第一章 胡应麟典藏学研究
第一节 典藏学的建立
第二节 胡应麟的典藏实践
第三节 胡应麟的典藏理论
第四节 “藏书家”小识
第二章 胡应麟目录学研究
第一节 胡应麟目录学的学术渊源
第二节 关于《经籍会通》和《二酉山房书目》
第三节 对历代书目的总结与评骘
第四节 对郑樵《通志》的评价
第五节 对类例的总结及其类例观
第三章 胡应麟辨伪学研究
第一节 辨伪学源流论略
第二节 《四部正讹》产生之原因
第三节 对伪书种类的总结
第四节 对辨伪方法的总结
第五节 胡应麟辨伪实践之得失
第四章 吴晗《胡应麟年谱》考述
结语
下编
《胡应麟年谱》补正
参考引用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三章胡应麟辨伪学研究
第一节 辨伪学源流论略
所谓伪书是指在书名、著者、著作时间、内容等方面与图书的实际书名、著者、著作时代、内容不相符的书籍,即在真实性方面存在某些问题的图书。如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则真,完全不相符则伪,部分相符则有真有伪。
中国伪书出现的时间很早。胡应麟云:“赝书之防,防于西京乎?六籍既焚,众言淆乱,悬疣附赘,假托实繁。”④似乎是将伪书之始溯于西汉。然而,伪书实先秦已有,而并非西汉始有。龚自珍云:“伪书不独后世有之也,战国时人,依托三皇五帝矣,或依托周初矣,汉之俗儒,已依托孔门问答矣。”②指出了伪书在先秦就已经出现的事实。 《汉书•艺文志》附注云:“《力牧》二十二篇,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黄帝相。”又云:“《神农》二十篇(原注: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③明确指出《神农》、《力牧》为六国人伪作。那么,胡应麟为什么将伪书之始溯至西汉呢?其原因是与其儒家正统观念有密切关系的。梁启超在《古今伪书考》中说:“他(指姚际恒)的胆子比胡应麟大得多。胡应麟辨经解子史集的伪,却不敢疑经的本文,他可不客气地根本攻击《周礼》、《毛诗》等书,直疑其伪。”④胡应麟认为儒家经典经秦火之厄,所剩无几,故而出现了许多假托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