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湖随笔

分类: 图书,文学,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郑启五著
出 版 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0-1字数: 185000版次: 1页数: 227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152972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这本《芙蓉湖随笔》我足足写了25年,生于斯,长于斯,感恩之情风起水涌,日日撞击心门,我写我爱,我爱我写,这是一个“校园土著”浑身的激情;我思我想,我歌我唱,这是一个厦大之子满腔的痴情……
——郑启玉
白鹭翩翩蓝天翔舞,厦门因为有了厦大,而大师云集,高徒荟萃,藏龙卧虎,在五个特区大家庭的比试和竞争是显得神闲气定,饱有学术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发展后颈十足;厦大因为坐拥厦门大港而海阔鱼跃,八面来风,气势如虹,啸傲神州!啊,我的饱经沧桑的厦门大学,我的蓬勃发展的厦门大学,我的前程无量的南方之强!
内容简介
父亲和母亲在厦门大学当了一辈子的教书匠,上个世纪50年代我土生土长在这个校园里,算得上是一个正宗的“校园土著”。其实那时的厦门大校园令人很没有校园的感受,我和小伙伴玩“打野战”,常常趴在五老峰腰的巨石上,用大叶按的树叶卷成的“望远镜”鸟瞰厦大……
我想在南国幽静的夏夜里,一定是那提着“小灯笼”欢快游走的萤火虫激灵了嘉庚先生的思绪,几时《三字经》里朗朗有声的“如囊萤,如映学,家贫寒,刻苦学”与大海徐缓的潮音一同起伏回响,于是“囊萤”和“映雪”隽永的就这样情浓望厚地勾勒出“南方之强”最初的风姿!
回眸往事,一所大学有30余年的防空洞史,先是防躲日本侵略军飞机的轰炸,后是面对金门军方大炮的轰击,这在世界大学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既然在那样严酷的环境下,厦大都能像崖壁上的榕树,栉风沐雨,坚忍地生长,一旦遇上湿湿的沃土和风和日丽的春光,它成长的实力和活力也就当然不可估量了!
目录
芙蓉园里写春秋(序言)
第一辑面朝大海
“校园土著”话沧桑
校园防空洞
夜访大成殿
囊萤楼囊萤斋囊萤园
月光下的凤凰木
“沙茶面”与嘉庚建筑的随想
惜别“丰庭一”
雨中的景润
海湾两边一校园
粮草先行好后勤
搬家记
陪台湾师友漫步校园
“鲁迅家族”与厦门大学
诗启先生二三事
汀江梅林梦难断
听听那鸟语
校园鸟
课堂迎来古巴人
我的“奥斯卡”
最初的岁月
入住别墅的石菩萨
难得的缘分
莱茵河的问候
鲎与白海豚
清源山晚茶
集美的盛宴
送孩子上大学
班主任的“新花样”
第二辑回味成长
林校长
怀念老树
“目针”日记
街头的蝈蝈
男孩与枪
孵番薯
……
第三辑书中日月
书摘插图
“校园土著”话沧桑
父亲和母亲在厦门大学当了一辈子的教书匠,上个世纪50年代我土生土长在这个校园里,算得上是一个正宗的“校园土著”。其实那时的厦门大校园令人很没有校园的感觉,我和小伙伴玩“打野战”,常常趴在五老峰腰的巨石上,用大叶按的树叶卷成的“望远镜”鸟瞰厦大,只见几列瘦瘦的教学楼、宿舍楼、家属楼与成堆的农舍茅屋犬牙交错,或散落在荒山脚下,或跻身于田头地边,三两条蜿蜒的土路像细细的白线勾连其间,校园几乎全是大片大片的菜园子,夹着讲义的教授与挑着大烘的菜农擦肩而过,空气中总是淡淡飘散着被粪尿沤烂的包菜叶发出的青酸,还有老黄牛慢悠悠地摔着尾巴。现在回味起来,昔日的厦大可真像是一家荒郊野岭中的“菜农学校”。
我们这些“小土著”还常常跑到海边的草岗野地捉蟋蟀,海风掀动着寂寞的灌木丛,四下一片地老天荒。在那里几乎发现不了校园的踪影,只有跑到建南大礼堂等五幢楼房前才能抒发厦大人的骄傲,从小父母亲就常在这五座楼下对我“忆苦思甜”,追忆校主陈嘉庚毁家办校的壮举,还有鲁迅、林语堂等大师在原始校园的足迹,回忆抗战期间为躲避日寇的铁蹄而内迁闽西山城长汀时的木屋岁月,并反复深情地谆谆告之,我名字中的“五”字就是为了欢呼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和新厦大这五幢楼宇的建设而取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