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唇鹿:中国“活黄金”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档 案 卡
中文名:白唇鹿
俗 名:岩鹿、白鼻鹿、黄鹿、哈马(藏语)
拉丁名:Cervus albirostris
英文名:white-lipped deer
分 类: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偶蹄目,鹿科,鹿属
分 布:仅分布在青海、甘肃、西藏东部及四川西部
身 份: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IUCN易危(VU)等级、红皮书濒危(E)级
寿 命:约20年
繁
殖:3-4岁性成熟,雌鹿3岁即可参与繁殖,雄鹿一般要到5岁才能参与。
每年繁殖一次,孕期约8个月,翌年5—6月产仔。每年长茸、脱角一次,鹿茸产量较高。每胎产1仔。
白唇鹿一般体重在200kg以上,体长1.55-1.9m,肩高1.2-1.45m,臀高1.15-1.35m,站立时肩略高于臀部。耳长而尖,雄鹿有茸角,一般为5叉,个别老年雄体可达6叉,眉枝与次枝相距远,次枝长,主枝略扁。因其角叉的分叉处特别宽扁,故也称做扁角鹿。雌鹿无角,鼻端裸露,上下嘴唇、鼻端四周及下颌终年纯白色,臀部具淡黄色块斑。
冬季白唇鹿的毛被很厚,毛略粗而稍有弹性,毛形直,尖处稍弯曲,通体呈现一致的枯黄褐色,胸腹及四肢内侧乳白或棕白色,四肢下端棕黄浅褐色,臀斑黄白色。夏季毛被薄而致密,通体色调多变,有褐棕色、灰褐色或灰棕色等,臀斑棕色或黄棕色。出生鹿羔毛被柔软,在浅棕色的体背分布有不规则的斑点。
通过宏观及扫描电镜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白唇鹿被毛仅由针毛组成。针毛的毛径特粗,髓质极发达,髓质指数高达96%,蜂窝状网格型的髓质形态使得皮质呈退化状态。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保温性,这样也是它们适应高寒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白唇鹿,因唇周围和下颌为白色,故名“白唇鹿”。是典型的高寒地区山地动物,属于大型鹿类,体型大小与水鹿、马鹿相似。其全身的药用价值和鹿角的观赏价值等使它名传天下,堪称“活黄金”。
放眼世界,除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送给斯里兰卡一对和80年代初送给尼泊尔一对外,全世界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这种中国特有的极具价值的鹿种。
高山上的土著“部落”
祁连山以西经昆仑山、唐古拉山至横断山脉海拔3500-5100m山地一带的灌丛、草甸是白唇鹿相对固定的家园,它们会在这些水草丰盛的大山附近常年垂直迁移徘徊。
但有时也会迫于食物、水源的缺乏或被追猎的缘由,进行长达100-200km的水平迁移。
每年白唇鹿都会随着气温的升降在高低海拔之间游离。每天晨、昏两个时段活动比较频繁,因为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用来休养生息。
严酷的天气环境和天敌的威胁让它们习惯了大家族群居的生活,也许是受到“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影响,它们都是同性组群终年漫游在那片山麓、平原或开阔的沟谷、山岭间。直到秋叶纷飞的时节,它们才会混群繁衍。
分开的这段时间是雄鹿长茸期间,七八只组成的雄鹿群活动于较高的山腰、山脊附近,它们需要摄取大量的营养物质,迅速培养自己的双角,以使自己在接下来的爱情争霸中占有主动权。雌鹿则成群结队地与孩子们一起组成临时家族,活动于山体的下部。因此当它们在受到惊吓时雄鹿往上跑,雌鹿则往下逃。
群雄逐(雌)鹿
金秋,是个收获的季节,也是白唇鹿“播种希望”的季节。此时已分居半年的成年雌雄鹿群混合成数十、甚至上百余只的集群,由暖季栖息地向越冬栖息地迁移。
这个迁移过程当然也少不了“优胜劣汰”。雄鹿间的争斗频频发生,它们都知道这一场场“群雄逐(雌)鹿”之战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为此很多雄鹿都在这场激烈的争斗中失去了自己精心培育的茸角。
“战争”结束后,集结的交配群之间有分明的界线,主雄永远享受支配全群其他成员的权利。接下来的81天,白唇鹿都在热恋中度过;9月底至10月下旬的24天则是它们的蜜月期。不过,天气的突然变化有时也会扰乱它们的正常生活,使其不得不更换卧息地、中止采食或结合。
白唇鹿的爱情结晶要在孕育八九个月后,在翌年5到7月才降生到这片高原。经过一年的抚育后,雄鹿崽开始长出嫩茸角,3岁成年后开始分叉,5岁后雄鹿每年5月长新茸,8月开始骨化,9月茸皮脱落,第二年3月下旬至5月鹿角脱落。

生活在边缘的活黄金
白唇鹿的大名是因它的药用价值和鹿角的观赏价值传遍天下,不仅肉可食,皮能制革,而且鹿茸、鹿胎、鹿筋、鹿鞭、鹿尾、鹿心和鹿血等等都是名贵的药材。特别是还未骨化而密生茸毛的幼角,可算得上是药中的精品。这浑身上下的宝贝堪称活黄金。
白唇鹿的鹿茸味甘、咸温,有着壮元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等特殊功效。不仅具观赏价值,同样也具有益肾、下乳、活血、消肿等功能。鹿筋和鹿尾则是可口益身的滋补佳肴。
正是白唇鹿的这般身价,使得它始终无法躲避偷猎者的猎枪。再加上它们的分布区域多属牧区,加之畜牧业扩大,草场退化,严重地影响了它们的活动、食物基地和分布状况,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已呈岛状,同时由于社群间缺少基因交换,遗传逐渐衰竭。
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从经济效益出发,川藏各地开始捕捉初生幼鹿进行饲养繁殖。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当年的体重即达百余斤,其性情温顺又不畏人,酷似家畜一般。
青海玉树自治州从1958年开始,就对野生白唇鹿进行了捕捉、育幼、繁殖到割茸利用的半野生驯养工作。可以说这是对白唇鹿本身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为这个物种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