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客-西藏为客亦是家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他是一位侨居在拉萨的尼泊尔人,精通藏语和英语。当我问及:“What’s your
name”,他嘱咐自己的太太在纸上写道:“Mr.YAHYA”(亚哈亚先生),并特别在后面备注“NEPALI”(尼泊尔人)。
说起他和拉萨的缘分,那可要追溯到很远的时候,不知是他的祖父,还是祖父的父亲,抑或祖父的祖父就已经来到拉萨,用亚哈亚的话来说——“我们家族在这里有几百年历史了”。所以,他称自己为持尼泊尔护照的“西藏人”。
从国籍而言,西藏是他客居的地方,但从生活的意义来讲,西藏更是他的家。
亚哈亚的父亲是曾在拉萨经商的尼泊尔人,母亲是中国人,所以他是拉萨众多尼泊尔后代中的一员。亚哈亚于1953年出生于拉萨,拥有着和拉萨同龄人一样的成长生活经历——吃酥油糌粑、说拉萨口音的藏语,所以初见他,很容易就会以为他是一个西藏人。而小时候的他也不会意识到自己和身边的小伙伴有什么不同。直到1969年,已是16岁的亚哈亚才第一次“回”到尼泊尔,去见自己的父亲。也就是从那时起,亚哈亚开始正式接触做生意。
樟木,尼泊尔和中国的边界,很早就已是繁荣的贸易口岸。1976年后,20刚出头的的亚哈亚自立门户,用他的话说就是——“开始从事外贸生意”。他将面粉、麻袋、红茶、烟丝、辣椒等生活用品从尼泊尔带至樟木,然后卖给当地的外贸局(当时拉萨等地的很大一部分资源都是通过这种渠道进入)。
那时的生意极为好做,从加德满都至樟木,两三天一个来回,钱很好赚,而贸易的过程本身也并不辛苦。对于亚哈亚来说,那真是一个极好的时代。

很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樟木这样的边境小镇也被席卷进了这股风潮。竞争开始激烈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樟木,亚哈亚自嘲说,“太多大款来了,我们这些‘小款’很快就不行了……”
结束了在樟木的生意后,亚哈亚再次回到拉萨,回到这座他曾经极为熟悉的城市。而此时,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传说中的圣城、日光城。敏锐的亚哈亚迅速在八廓街盘下一个店,开始经营旅游纪念品生意。亚哈亚坚持做精品。
确实,进入他的店,会觉得琳琅满目,分外炫目。
他得意地炫耀着店内的商品,并再三强调,“这些都是我亲自去尼泊尔订制的,银是真银,铜是真铜,绝对货真价实的”。想起曾经周游于八廓街时,第一次进入亚哈亚的店,确实是十分惊艳。而且令人称奇的是,亚哈亚的店上并没有招牌,朴实无华的小小门脸,却让人难以忘怀,总是会惦记着再去看看。然而好一段时间都只见锁着的大门。亚哈亚说那时关门,是因为冬天生意不好,便回了尼泊尔,一为过冬,二为订制店内的商品。
说起在尼泊尔的生活,亚哈亚拉过了自己的太太,介绍说她同他一样,也是成长在拉萨的尼泊尔第二代,但他们却是在尼泊尔相识、相恋。而亚哈亚太太则一脸温婉地守候在亚哈亚一旁,忆及当年往事,脸上似乎飘过一丝羞涩。
在拉萨,除了日常开店做生意,亚哈亚生活中的另外一部分重要内容就是与来自甘肃等地的回族同胞一起去清真寺做礼拜。亚哈亚说自己是来自尼泊尔的穆斯林,全名穆罕默德·亚哈亚。众所周知,穆斯林是极有经商天赋的,怪不得亚哈亚这么有商业头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