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游记-游松赞林寺
清晨醒来,头总算不痛了,可是LG发现自己的眼睛肿的几乎要张不开了。是过敏吗,还是高原反应的另一种表现?先吃一粒开瑞坦再说。在客栈的过道里远眺,对过远处的山上就是一个巨大的转经筒,金碧辉煌,据说要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先拍一张。 天依旧下雨,原定的梅里之行暂时搁下,先去附近的松赞林寺和普达措。阿福带我们去小吃店吃早饭,小店生着炭盆,暖洋洋的,灶台就在店堂里,跑过去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但见一个大锅里,满满一锅油煎的整个儿的土豆,阿福说香格里拉的土豆味道很好,不过看到是油煎的,大家没点。还有土豆丝包子,里面也没有肉,用土豆来包包子,倒是头一回看见。我们一行六个人,叫了酥油茶,罐罐米线,土豆包子,白煮蛋。酥油茶是咸的,是用牦牛酥油,砖茶汤一起放在打茶桶打的,里面还有芝麻花生末之类的香料,暖胃又耐饥,我挺喜欢这个味道。罐罐米线里面放了腐乳,花生末,很香,但也许是味道太浓,我吃了两口就吃不下去了。胃里还是不太舒服,好在酥油茶我喜欢,于是一连喝了三碗,也不饿了。 去松赞林的路上,看到几座白塔,昨天的路上也看到很多。我对佛教没什么研究,对藏传佛教更没有了解了,来到香格里拉才知道,白塔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建筑,建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用意。建在乡间或寺庙,一般是祈福的意思,建在县城或公路的入口处就是迎宾塔,如果建在道路险要的转弯处那就是平安塔作用了。北京的北海公园里有一个白塔,扬州的瘦西湖也有一座白塔,这都是我亲眼所见到的,当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更没有和佛教产生联系,现在了解了这些,才知古时藏传佛教在内地的影响非常之大。 ***********松赞林寺介绍(摘自网络)*********** 噶丹松赞林寺又称归化寺,是云南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寺庙群落,现有僧侣700余人,距香格里拉县城5公里。全寺仿拉萨布达拉宫布局,依山势层叠而上,气派非凡,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外围筑有椭圆形城垣,主殿威严而华美,殿内壁画色彩鲜艳,笔法细腻,以描述史迹典故,弘扬佛教教义为主,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藏民在此举行以“跳神”(面具舞)为主的格冬节气氛神秘而浓烈。 1679年寺院动工,1681年完成基本建设,由五世达赖赐名为“三神游息之地”,“噶丹松赞林”。“噶丹”表示传承黄教祖师宗喀巴首建之噶丹寺,佛语旧译兜率天。“松赞”即天界三神游戏场所:帝释、猛利和娄宿三种层次形成的三天堂,即三十三天。“林”即寺。总的来说即是“一切显密非一次修成,为使无垢之法源尖不断地惠及众生,使之圆满,特建此寺”。迪庆境内最大的格鲁派寺院正式建成。至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王朝赐定名为“归化寺”。之后,松赞林寺又得到云南巡抚及清朝历代皇帝的垂青和一再赏赐,取得了极为崇高的地位,拥有众多的信教群众,成为云南最大的藏传佛教圣地。 与藏传佛教建筑样式相同,松赞林寺的扎仓、吉康两座住殿高高矗立在中央,八大康参、僧舍等建筑簇拥拱卫,高矮错落,层层递进,立体轮廓分明,充分衬托出了主体建筑的高大雄伟。主建筑扎仓,藏语依意为僧院,是僧众学习经典、修研教义的地方。后殿供有宗喀巴、弥勒佛、七世达赖铜佛,高三丈有余,直通上层。中层有拉康八间,分别为诸神殿、护法殿、堪布室、静室、膳室等。前楼客厅供贵宾宴会及观赏“羌姆”(面具)舞时使用。顶层正楼设精舍佛堂,供奉五世达、七世达赖佛像,以及贝叶经卷、唐卡、传世法器等。佛堂正南为高耸的钟鼓楼,清晨、正午、黄昏击鼓报时,声闻十里。 扎仓的下属僧侣组织就是“康参”,藏语意为僧团,即按僧侣籍贯或来源地的地域划分,将大寺僧侣划分为若干团体,形成教区区域性组织。康参由老僧主持,下设念哇、格干等办事人员,相对独立地管理教区的行政、宗教、经济事务。松赞林寺的八大康参为:独克康参、扎雅康参、东旺康参、绒巴康参、洋朵康参、结底康参、卓康参、乡城康参。前6个康参代表了香格里拉地区区域内村落形成的教区区域组织。卓康参则为江边地区(今上江、金江、三坝、洛吉)等地的纳西族僧侣组织。而乡城康参是指香格里拉与四川省的乡城和得荣两县僧侣的康参。 *************************************************************************** 很快,就到了松赞林寺山下的停车场,私人车辆不能进去,游客要乘景区的环保车。这里门票不贵,30块,但是不能用学生证。车子往山上开去,下过雨的地有些泥泞,山上不知用什么刻上了藏文和汉字的“香格里拉”,远远望去非常壮观。寺庙依山而建,据说当年选址时看了许许多多地方才选中这里,风水极好,位于山脉的中线,清晨太阳升起第一缕阳光就照在寺庙顶上…窗外,一群群当地人从另外一条路上山去(当地人进寺是不收费的),听说当地藏民挣了钱都到寺里捐功德,自己不留多少,这是虔诚的宗教信仰,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吧。车子停在寺外的台阶下面,抬头仰望,寺庙外观古旧但不失庄严华丽。寺外有个小小的海子,里面矗立着祈福的玛尼堆。 我们拾级而上,进入住殿,双手合十,跟随着人流由坐而右膜拜每一座神像,很多神像下面都有放着相应的活佛或者达赖的相片,到处弥漫这酥油灯的浓烈香味。人们拿几支香,从酥油灯上点燃,虔诚地鞠躬或跪拜。还有一些很大的石盘里放满了豆类和谷物,大家纷纷捧起一把放在中间的杯子里,我猜想大概是五谷丰登的意思吧。有一位老年喇嘛盘坐在转角处为众人摸顶祈福,同时送上一串佛珠。这里没有好大喜功的风气,随意捐一些香火钱表达心意即可,所谓“随喜功德”。我把佛珠套在手腕上,希望佛保佑全家平安健康。雨总算停了,站在寺庙高处的平台上,可以鸟瞰整个香格里拉县城,阳光透过云层照在山谷里,一片宁静而祥和的景象。 住殿后面的院子里有一圈转经筒,一个接一个顺时针转过去,意味着功德圆满,一圈转过,手指黑黑的,大约是经筒常年受到酥油香火浸润的缘故吧。一个7、8岁的小喇嘛经过,忽闪着大大的眼睛,很有灵气,游客纷纷给他拍照,他害羞地用袍子遮住脸。从殿中出来,对过有一间房子门上悬挂着“女士不得入内”,顿时好奇,让LG进去看看,LG出来说是看过了,是寺里的厨房,晕,烧饭有什么不能看的呢?或者是专门给活佛做饭的地方?走到楼上,是喇嘛们自己居住的地方(这里倒是没有写着“女士不得入内”),路过一间屋子,看到一个老年喇叭坐着休息,一个年轻的喇叭正在切菜,一缕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户散射到屋内,照在地上那只懒洋洋正在打盹的猫儿身上,我被这份温馨的感觉所吸引,想给他们拍张照片留念,可年轻喇嘛拒绝了我的请求,于是只好把这份感觉留在了记忆里。 寺庙里有一个佛教哲学班,学生们看上去都是年纪不大的喇嘛,在楼上有说有笑地看着游客,淳朴的面容。殿门口一个穿便装的小男孩跑来跑去,脸上一抹高原红,同行的MM拿手机给他玩,他开心的笑着,非常可爱。 颂赞林寺有八个“康森”,康森是一个一个小的寺院,分布在主殿周围,康森是来自不同地区的僧侣修炼居住的地方。每个康森我都进去拜了,沿着台阶越往下的康森,似乎香火就越淡,有些康森也没人看守,心想是不是这也有等级划分呢。 从殿中出来,门口有两个藏族姑娘抱着小羊羔,带着藏獒,和游人合影,小羊羔白白的带着红花乖乖的,藏獒也很温顺的样子。我走过去,姑娘让我抱着小羊,羊儿香香的,大概每天都要用沐浴露洗澡的吧,藏獒也很听话,我轻轻摸了摸它的脑袋,它看看我,眼睛水汪汪的,后来它居然干脆一屁股坐在我脚上了,哈,挺重的狗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