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空军的作战单位编成
二战德国空军的作战单位编成
kitbasher
历经西班牙内战的洗礼,德国空军率先获得了现代化空战概念的宝贵经验,在作战单位的编成上,也放弃了以往的做法,而使得建制单位的结构更为适应作战的需要。到
1939 年 9 月时,其构成如下:
航空军下属以团级建制为单位的联队(Geschwader)。
每个联队配置作战飞机 121 架,包括:
1)联队司令部所属本部小队 4 架;
2)I,II,III 三个大队(Gruppe)共 117 架;
其中:大队本部小队 3 架;
下辖 3 个中队(Staffel)每中队各 12 架。
每中队含 3 个小队(Schwarm),每小队 4 机。
I 大队含 1-3 中队,II 大队 4-6 中队,III大队 7-9 中队。
*侦察机一般以大队为基本建制单位,而非联队。
*自 1943 年起,每个联队增设 VI,V 大队(分别下辖 10-12 中队和 13-15 中队),
每个中队飞机数量增至 16-24 架。
同时,Luftwaffe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建制单位识别代码系统,通常以 4 位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构成,用于除战斗机联队以外的所有单位的识别标志。例如:
A1 为 KG53(第 53 轰炸机联队)的呼叫代码,
A5 为 StG.1(第 1 俯冲轰炸机联队),1943 年 10 月以后改为由 SG.1(第 1 对地攻击机联队)使用,
B3 为 KG54,
C1 为 Erbg.St.Peenemunde(佩内明德试验飞行队)
C2 为 Aufkl.Gr.41(第 41 侦察飞行大队)
D9 为 Finland/Norwegen NJS(芬兰/挪威夜战中队)
E1-E7 为 Rechlin 测试中心试验飞行中队专用代号,
G9 为 NJG1(第 1 夜战大队,短时期内曾与 ZG1,NJG4 共用)
L5 为 K.Gr.Zbv5(第 5 特殊轰炸飞行大队)
M8 为 ZG76(第 76 驱逐机大队,或称重型战斗机大队)
等等。
这两位字母位于机身两侧的机徽之前表示所属单位,为黑色。机徽后的第一位字母则通常为彩色,表示所在中队的排列顺序及识别色,第二个字母则表示中队代码(每个中队都有相对固定的字母),也是黑色。
第三彩色和四中队识别字母的用色规则具体为: I 大队 本部小队:蓝 B 1 中队:白 H 2 中队:红 K 3 中队:黄 L II 大队 本部小队:蓝 C 4 中队:白 M 5 中队:红 N 6 中队:黄 P III大队 本部小队:蓝 D 7 中队:白 R 8 中队:红 S 9 中队:黄 T IV 大队 本部小队:蓝 E 10 中队:白 U 11中队:红 V 12 中队:黄 W V大队 本部小队:蓝 F 13 中队:白 X 14 中队:红 Y 15 中队:黄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