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樱花——日本“樱花”自杀飞机全面大解剖
血色樱花
——日本“樱花”自杀飞机全面大解剖 江东
相关资料:“巴嘎”人弹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太平洋战争,不仅给周边国家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巨大灾难,也给本国人民带来了难以抹去的创伤。到战争末期,为了挽回败局,日本最高军事当局曾诱骗和逼迫飞行员坐上所谓的特攻机、即“人肉炸弹”——樱花式有人驾驶自杀飞机,带着炸药,频频撞向盟国的舰船,欲与之同归于尽。但这形同飞蛾扑灯,还不是落得个自取灭亡的可悲下场!它除了给历史留下不齿于人类的笑柄外,更留给人们一个永久的警示和深省。
笔者日前接触到一些有关当年日本飞机工业的原始资料与书刊,经整理后,想和大家一起深入剖析一下这种极为特殊的飞行武器。
樱花飞机的另一标准型号是 MXY7。也许盟军见它恨之入骨,所以很快给了它一个“八格”(BAKA)的绰号,它似乎来自日文中的“蠢货”一词。
1944 年 8 月,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已是四面楚歌。为重振所谓“大和之魂”,日海军 405 航空队一个叫太田光男的少尉机务兵在受到德国 V-1
有翼导弹的启发后,突发奇想地提出了一条馊主意:希望能发明一种带动力的滑翔炸弹。由于当时没有可靠的诱导装置,所以只能由人来操作它飞行。按太田的设想,该飞行炸弹由母机携带升空后,在距离海上目标数十千米处投下,然后靠火箭发动机作短暂推进,在进行一定的机动飞行后,俯冲滑翔到目标上空,最后以直接撞击的方式与目标同归于尽。飞行员一经起飞,就必须为天皇“玉碎”,别无选择。因此说,自杀进攻的作战方式不仅是非人道的,也是极其野蛮的。
太田的提案被当局视为至宝。作为头等任务,试制工作在“空技厂”(海军航空技术工厂)内全面铺开。山名正夫技术中佐任主任设计师,协同者有三木忠直和服部六郎等多人。对于这种只使用一次的特种飞行器,按照海军的要求,必须达到以下战术技术指标:
① 有效载重中的 80% 必须是炸药战斗部;
② 机头为穿甲弹头,引信的可靠性为 100%。
③ 为避开敌机拦截,飞行速度要尽量提高;
④ 为便于瞄准,飞机的稳操性能要好;
⑤ 飞机尺寸要小,且便于装拆,并应适合在狭隘的地下防空壕中大量存储备用;
⑥ 材料选用易取的木材和钢材,加工要方便,制造工时不得高于常规战斗机的 10%;
⑦ 飞行仪表要尽量精简。
空技厂在飞行机部长佐波次郎少将的指挥下,首先设计木质的机翼部分,期间,得到了茅崎工厂石桥实工程师的帮助。……由于工程进展神速,一个月以后(1944 年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