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米格-23(MiG-23)系列战斗机评析(2)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A.A.安德烈耶夫、V.A.拉夫罗夫和 G.A.谢多夫。机号为 231 的首架变后掠翼原型机(设计局编号 23-11)在 1967 年 6 月 10 日由

A.V.费多托夫首飞,并于同年 7 月 9 日的苏联航空节期间在莫斯科图西诺空军机场首次公开展示,并被北约命名为“鞭挞者”(Flogger)。次年 7 月

231 号米格 23-11 完成 98 次试飞后与另 2 架原型机一起交付空军进行试验(原型机总共生产了 10 架),1969

年年中投入试生产,次年装备苏联空军(V-VS)歼击-轰炸航空兵,1973

年开始在莫斯科“劳动旗帜”工厂(今米格-莫斯科飞机科研生产联合体)和伊尔库茨克工厂(今伊尔库茨克飞机科研联合体)大量生产,到 1984

年停产时该家族累计生产数量超过 6,000 架(其中莫斯科工厂生产数量为 4,278 架),超过美国 F-4“鬼怪”II系列(5,195

架),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第 3 代战斗机(俄标)。

米高扬和格列维奇:米格-23

是米高扬亲自主持设计的最后一个作品

第一页    上一页    第2页/共25页    下一页    最后页
第01页 第02页 第03页 第04页 第05页 第06页 第07页 第08页 第0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