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机动战斗机苏-37(Su-37)
SUKHOI
SU-37
超级机动战斗机
一、来历和超“机动性”
80年代末,前苏联在国际军火市场上推出了一系列的新式战斗机。
包括价廉物美的米格-29、性能优异的苏-27SMK、苏-35等机型。但在前苏联庞大的战斗机现代化目标中,它们还远不是终点。1996年,俄罗斯苏霍伊首次推出了其在研的最先进的战斗机之一 ——苏-37。在英国范罗堡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苏-37首次亮相,以其空前的机动性震惊了全球空军界。对战斗机来说,特别是对执行制空任务的空中优势战斗机来说,机动性是衡量其战术水平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前苏联的米格-29和苏-27的“普加乔夫眼镜蛇”和“尾冲”机动动作已经令世人瞩目。其成功的设计和良好的飞行性能,使它们成为公认的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的优秀代表。它们不仅能与美国的F-16和F-15相媲美,而且在很多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总的来说,它们虽然采用了双发动机、腹部进气、边条翼和双垂尾的先进设计,但由于动力装置仍然是常规的推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不具有推力方向矢量能力,因此在机动性方面还没能有突破性进步。最近出现的苏-37战斗机,装有两台AL-37FU发动机,不仅推重比大,而且采用了最先进的推力矢量技术,战斗机的机动性有了本质性的变化。该飞机的总体能力被苏霍伊飞机设计局的总设计师称为“超机动性”。为了提高战斗机的机动性能,一些航空技术发达的国家早就开始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70年代以来,美国先后研制过HiMAT高机动性研究机。AFTIF-16先进战斗机技术验证机和F-15S/MTD短距起落及改进的机动性先进技术验证机。日本也曾研制过T-2CCV随控布局技术研究机。除F-15S/MTD采用了二元推力矢量转向/反推力喷管技术外,其他飞机都只是通过放宽静稳定度及增加可操纵翼而来改善飞机的机动性。1986年,美国罗克韦尔和德国的航宇公司在美国HiMAT和德国TKF-90方案的基础上研制出了X-31A试验机。1995年该机在巴黎航展上作了精彩的飞行表演,其四组机动动作令观众大开眼界。但X-31A毕竟只是试验机,不具有任何作战能力,其技术离实战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而且其推力矢量还只是靠喷口处的三块可操纵的调节板实现的,这比真正的推力矢量型可转向喷口,无论在技术还是在推进效率上都存在相当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