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F 经国号
IDF
经国号
相关资料:IDF的研制历程

自
70 年代末期以来,台湾空军老旧战机的更新一直受到挫折,最初中意的
F-16A/B 美方拒绝出售,连专为出口发展的低档战机 F-20 虎鲨
和 F-16/79,也因为中共与美国于
1982 年签订的八一七公报而落空,台湾不得不“自立”研发战机,新战机的研发在美方允诺技术支援下于
1983 年展开,并称该机为 IDF(Indigenous Defence Fighter,自制防御战机
)。IDF 整个研发计划称之为“安翔计划”,细分为四个子计划,分别是机体气动力结构和机体设计的“鹰扬计划”,发动机研发的“云汉计划”,飞控和航电系统整合的“天雷计划”与机上空对空导弹发展的“天剑计划”。
IDF 于 1994 年开始量产,最初生产量为 250 架,以月产 3
至 5 架的速率持续生产五年,但由于已向美,法成功采购到 F-16A/B MLU
和幻影2000-5,IDF 定购数量减到 130 架,目前已经完成生产,估计不会有追加订货和国外客户,所以
IDF 生产线关闭指日可待。IDF 配备在台中清泉岗的 3 联队和台南的
1 联队。
IDF 的机身参考了外国许多先进战机的设计, 机体为传统的全金属半硬壳结构, 复合材材料的用量很少。机身和机翼采用融合设计方式, 用以提高飞机的空气动力性能和机体抗载, 它的最大抗过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