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的对话――对地轰炸ABC
钢铁的对话――对地轰炸ABC
轰炸使用近炸引信 轰炸机装备的许多弹药都使用近炸引信。近炸引信能感应到目标的接近,并且引爆弹头,而不管炮弹本身预先调整的爆炸高度。因此,飞行员所冒的风险便更加明显了。此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并在以后进行了不断改进的雷达,也使防卫者将攻击者最重要的因素――出其不意抵消到了最低程度。再者,射击控制雷达综合了目标的高度、方位等要素后将精确的资料提供给高射炮,使炮弹更具杀伤力。 飞行员所冒的危险随着地对空导弹的发展再度增加。防空导弹在越战期间由北越军队首先广泛使用。配合火控雷达的导引,使得导弹能够准确地追踪到美军飞机。尔后,美军飞行员发现躲开苏制防空导弹的最好方法是灵活地避过导弹,向地面俯冲至低于导弹的最低作战高度。但在低空时却又要受到各种轻武器的威胁。所以,美军飞行员不论在何种高度,都需要为自己的命运担心。而且他们还只能在白天从事低空飞行,因为在夜间是无法看清前方地形的。 有鉴于此,美国发展了许多保障飞行的装备,如在连续的高G力动作下,仍能精确确定自身位置的惯性导航系统;能够收集空气温度、密度等资料的大气数据计算机。加上高度、风向及风速,和来自地形雷达的数据,便能够告诉飞行员自身及目标的确实位置。由飞行员操作的中央主计算机便能够控制武器系统来选用武器。 例如今日的F-15E,如座舱显示器、导航无线电、感测器、机上各种计算机、地形雷达、前视红外系统、惯性导航系统、综合战术电子对抗装置以及可编程的武器操作系统等,都是新一代战斗机的标准配备。这些装备能使飞行员对目标进行精确的攻击。由于使用了双吊舱的AN/AAQ-13/14夜间低空导航及红外目标锁定系统,双座的F-15E能够从灯火管制及无月光的机场起飞,并且以超过500节的速度、离地面仅30米的高度执行攻击任务。飞行员可透过平视显示器看到显示在风档上的前方红外地形图像。这样就使飞行员能够如同白天一样识别前方地形。地形匹配系统能使飞行员保持在敌人雷达的最低有效探测高度下。一旦到达目标区,飞行员可以使用地形雷达或红外装置“看”到目标,将其显示在座舱内的多功能显示器上,并且在敌人察觉前便进行攻击。 即使飞行员驾驶的是高性能战斗机,他仍必须能使用这些现代化航空电子设备,操作各种电子系统,并判读由传感器传来的信息,做出攻击的决定,并且使用必要的系统以达成任务。今日,执行投放武器任务的飞行员都被训练操作这些“神奇”的系统。然而,由于战场上的炮火或其他因素,可能使这些系统失效。于是,飞行员仍必须采用老式的投弹方法,简单来说就是:不管地面部队把什么东西打上来,把弹药对着目标往下丢就是了。 对轰炸的干扰因素 飞行员执行对地攻击的行动并不容易,毕竟,从飞机投出的火箭或炸弹总会沿着一条可预知的弹道摧毁目标。飞行员要做的仅是在正确的时间与地点将炸弹放下去而已。然而,如何知道何时、何处是正确的投放点却不是那么容易,即使飞行员没有受到来自高射炮、敌机,或是地对空导弹等干扰因素。 欲决定在何时何处投弹,必须先从投弹的高度开始。飞行员知道他必须在一定的高度投弹,让炸弹完成备炸,否则炸弹将无法引爆。一般的备炸时间设定为6秒钟。飞行员同时也知道他必须在足够的高度将飞机从俯冲状态改平,才能不被自己投下的炸弹碎片击中。 飞行员可从事先准备的估算点决定何时该投弹。例如,使用M-904引信的500磅的MK-82炸弹在遭撞击后,其破片在第一秒将会以450米/秒的速度向外散开。撞击9秒后,由于与大气的摩擦,破片将发散至离地870米的高度。飞行员必须在这段时间内将飞机从俯冲中拉平。于是,870米便是他的“底线”。在真实的情况下,当他加上25%的安全系数后,投弹高度成为高于目标1100米。 还有一个情况需要说明:如果飞行员以4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