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红旗-61中低空防空导弹(2)
江卫”1级护卫舰舰首装有6联装“红旗”61B舰空导弹
为满足舰上使用要求,跟踪照射雷达改由厘米波长的单脉冲跟踪雷达和厘米波长的连续波照射发射机组成,并增加了天线稳定平台和防腐蚀措施。射击指挥仪主机为l台专用的数字式电子计算机,配有模-数、数-模转换装置,并采取了防腐蚀和稳定措施。弹库为直立回转式结构。发射架为双联装式,由液压系统驱动,具有纵横向稳定性,可在航行条件下随时发射导弹。发控台用于导弹发射前检查,实施预装定等。各种技术保障设备按舰空导弹使用要求配套设计。
“红旗”61导弹武器系统技术复杂,改作舰空导弹更增加了技术难度,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研制和试验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延续时间也较长。
“红旗”61舰空导弹的试验遵循先陆后海的原则。1970年以前,曾进行过模型弹和独立回路弹的陆上飞行试验,并根据试验中暴露出的问题两次修改弹体方案。同年9月,根据修改后的状态进行了独立回路遥测弹飞行试验,又发现导弹飞行速度下降等新问题。地空导弹试验基地为完成陆上试验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仅完成了各项飞行试验任务,而且还对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1973年,上海机电二局针对试验中发现的问题,组织科技人员对弹体结构、固体火箭发动机等进行了改进设计,先后攻克了高空大滚动、液压放大器零漂、弹性振动等重大技术关键。同时,在自动驾驶仪系统中采用了晶体管电路、小型化半液浮陀螺加速度计,并对武器系统采取了防盐雾和稳定措施。
1975年3、4月间,在地空导弹试验基地进行了4发独立回路遥测弹的飞行试验,全部获得成功。1976年又成功地进行了武器系统各项地面对接和导引头与雷达对接试验及导引头捕捉靶机试验,证明了设计方案合理。
1976年12月,“红旗”61导弹在导弹护卫舰上进行导弹发射、武器系统跟踪伞靶和闭合回路遥测弹射击伞靶3项试验,以进一步检验舰上制导设备和弹上导引头的性能以及制导系统的导引精度,测定导弹在发射架上的运动参数和导弹的初始散布;考验发射架的工作可靠性;测定发射时舰面的噪声和振动情况。这次试验历时45天,护卫舰出海14次,轰-5型飞机出动13架次,发射了两发模型弹和两发闭合回路遥测弹,结果是两发模型弹试验获得成功,但两发闭合回路遥测弹均末击中伞靶。这次试验是舰空导弹首次在舰上进行试验,虽未完全成功,但却为后来进行的海上打靶试验奠定了基础。
“红旗”61号舰空导弹武器系统由导弹、跟踪照射雷达、射击指挥仪、弹库、发射架和发控台以及各种技术保障和辅助设备组成,具有机动能力强,命中精度高,杀伤概率大,使用维护简单等特点。在护卫舰的艏、艉各配1套发射装置,每套武器系统都能独立作战,可实现舰艇全方位防卫,能同时攻击两个来袭目标。
1978年,在辽西导弹试验场进行三通道半实物模拟打靶试验。这次试验采用部分数学模型和部分真实设备混合组成导弹系统。用目标模拟器代替真实靶标,对9条弹道、80多种情况进行了400多次有效的精度测定,获得大量试验数据,证实制导系统具有较好的品质。与此同时,还在地空导弹试验基地进行了闭合回路遥测弹射击38l型伞靶试验,检验武器系统的协调性、可靠性、导引头的工作原理及导引精度。试验结果是第一发未成功,第二发准确命中目标,制导雷达和其它设备工作正常,达到了预期目的。
1978年8月,为加强对导弹研制的技术责任制,建立了设计师系统,吴中英、梁晋才先后担任总设计师。
1980年底,在导弹护卫舰上进行了“红旗”61号战斗弹打靶试验,结果导弹引信未动作。翌年春,在地空导弹试验基地再次进行试验,又两次出现引信早炸的严重问题。这样,引信就成为导弹能否定型的关键。1981年2月,上海机电二局决定进行引信攻关工作。通过分析研究,摸清原因,提出了解决引信提早动作问题的大、中、小三种改进方案,并将这三种方案的样机同时进行绕飞试验,获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试验对比,最后选中以中改为主、中小兼容的引信方案,进一步提高引信抗早炸性能,终于研制成功既具有制导引信和定向引信的优点、又能互相抑制其缺点的复合引信,解决了引信提早动作的问题。
为了保证导弹武器系统的质量,上海航天局(原上海机电二局)自1983年3月开始,组织进行了排除故障、整顿质量的工作,对整顿中发现的410项问题和需排除的故障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存在的问题。
1984年11月,在地空导弹试验基地进行了“红旗”61导弹战斗遥测弹射击“长空”1号靶机试验,发射两发导弹,击落两架靶机。1986年11-12月,“红旗”61导弹装舰在海上进行武器系统设计定型飞行试验。导弹分别对不同空域点的靶弹和靶机进行射击,结果击落5发“海鹰”1号靶弹和两架“长空”1号高空靶机,试验获得圆满成功。1988年1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红旗”61导弹设计定型。
“红旗”61导弹采用了半主动寻的制导、固体火箭发动机、连续波雷达导引头、半主动引信和制导引信、小型化自动驾驶仪、液压操纵、燃气涡轮发电机、链式战斗部、单脉冲跟踪与连续波制导雷达、稳定平台、回转式弹库、双联装随动发射架、导弹自动化检测等技术,不仅填补了舰空导弹的空白,也为发展中国第二代中低空地(舰)空导弹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