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新增文物千余处:工业遗产晋升文物
目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本市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400余处,其中新发现达1000余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中,除了卢沟桥减水坝、明代永乐年间的潞河驿站等古迹外,不少新发现都年纪轻轻。
新增文物多数年纪轻
昨日,北京市文物系统2010年度工作会首次披露了第三次文物普查进度。自2007年10月至去年年底,本市共组建了20支普查队,180多名一线普查人员深入野外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400余处。根据数据显示,几乎各区都有新文物上榜。其中仅平谷区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就达77处。
记者发现,此次普查不仅使本市文物数量“井喷式”增长,而且新增的千处文物平均年龄偏低。专家分析,主要因为此次普查本着“宜宽不宜紧”的原则进行,首次纳入文物普查范围的工业遗产和乡土建筑等,成为新增文物的“主力军”。比如石景山区新发现了41处传统民居、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朝阳区确定了20余处工业遗产、近现代典型建筑。甚至一处位于延庆的老供销社也“晋升”文物。
百处文物“消失”
与20余年前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对比,本市有约百处文物消失。专家透露,主要是因为普查过程中“合并”了部分文物,所以造成总数量相对减少。比如曾经石碑与碑座分开两地,就被登记为两处,此次则将申报为一体。
另外,专家透露,消失的文物主要以古建筑为主,几乎涉及每个区县。“近年来,随着各种大型建设、城市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纷纷上马,不少遗址、古建等被拆除。相对而言,地下埋藏区域等田野文物则消失得较少。”
“市保”单位将添新丁
“通过此次文物普查,可以全面掌握本市现存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文物本土特征、基本数据及保存情况,甚至连文物周边情况和人文环境等情况也被纳入普查范围。”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对于总体评价本市文物现有生存状态及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依据。另外,新发现的文化遗产经过修缮保护之后,将逐步对社会开放,真正起到社教作用。
这批新增项目是否能被确定为文保单位,还有待审批。市文物局透露,今年,本市将完成第八批市级以上文保单位保护范围监控地带划定方案,上报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这意味着本市文保单位和区域将明显增加,新增千余处“文物”中将有部分佼佼者跻身其中。
本报记者 刘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