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理学名儒 苍生大医

朱丹溪(1282~1358),名震亨,字彦修,因居地有水名“丹溪”,故人称丹溪先生。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人。金元四大家之一。青少年时期钻研儒家经典。35岁师从著名理学家许谦。43岁从罗知悌学医。罗精于医学,其学宗法刘河间,旁通于张子和、李东垣二家之说,认为“学医之要,必本于《素问》、《难经》,而湿热相火为病最多。”丹溪尽得其传。丹溪的主要著作有《格致余论》(1347)、《局方发挥》)(1347)、《本草衍义补遗》、《金匮钩玄》3卷(1358)。其门人整理编纂的《丹溪心法》可以体现他的医疗经验,对后世影响较大。他的学说主要内容有:
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丹溪“阳有余阴不足”的观点,是基于人体生长发育的事实:男子十六岁而精通,女子十四岁而经行;男子六十四岁而精绝,女子四十九岁而经断。人至四十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说明阴气之成止为三十年之运用,而已先亏,所以“阳道实,阴道虚”,“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阳有余,阴不足的论点,本是理学家的恒言,程顥说:“天地阴阳之运,升降盈虚,末尝暂息,阳常盈,阴常亏。”正是一脉相承的。
二、相火论。相火为人生动气,“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如相火越位而妄动,则伤阴耗精,变生多种疾病。主张应用滋阴降火的治疗方法。
三、气血痰郁辨证治疗。在杂病治疗中,朱丹溪广泛应用气血痰郁辨证方法,尤其对郁证病机的阐发和痰证证治的论述,均较前人深入。
四、治疗中注意顾护正气,慎用汗、吐、下等攻下法;养生学思想提倡节饮食、戒色欲,皆是他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的具体运用。
朱丹溪深受宋、元理学影响,常援引理学学说解说医理。从此理学渗入医学,并影响到明代的很多医家。弟子戴原礼、赵良仁、王履等都颇有成就。承其学者还有虞搏、刘纯、汪机、王纶等。(来源: 浙江中医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