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志愿军忆毛岸英安葬经过:这是毛主席的决定(2)
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后,志愿军总部决定让司令部直属单位建一个占地约300亩的烈士陵园,将分散在各地的烈士坟墓迁到陵园。当时向朝善所在连队原驻地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崇仁里黄土坡一带,身为班长的他与战友一道接受了上级下达的迁坟任务,他们一个班12名战士,主要负责捡装烈士遗骨和挖坟坑。
向朝善告诉记者,当时规定营级以上烈士遗体要运回沈阳志愿军烈士陵园安葬,而毛岸英牺牲前是团级干部,按级别应当运回国内,为此他亲手给毛岸英烈士捡过遗骨抬过棺材。
他曾清楚地记得,1954年7月28日,天空晴朗,万里无云,他所在连队的五班战士从10多公里外的大鱼洞方向抬来一副埋葬过的旧棺材,上面贴着的一张白纸写道“毛岸英烈士”。原来,棺材里面装的就是毛岸英烈士的遗骨。
今年79岁的向体元原是向朝善所在班的副班长,如今居住在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纪兰镇。昨天,他回忆这个细节时说,大家获知情况后立即围住旧棺材脱帽默哀,突然一名战士失声哭了起来,大家也跟着痛哭起来。随后连长史林止住了大家的哭声。“向朝善班长流着泪打开那副旧棺材,与我们一道将毛岸英的遗骨一块一块捡到旁边早已铺好的一块白绸缎上。”向体元介绍说,毛岸英的遗骨大到一尺以上,小到一丁点,捡完后班长向朝善还到旧棺材中仔细检查了两遍,然后将裹有毛岸英遗骨的白绸缎放到另一副黑色新棺木里,准备抬到一公里外的驻地公路边,第二天用汽车运回国内。
向体元说,当时准备由6个人来抬,但全班12名战士都争着抬,向朝善班长最后只得同意大家都去抬。就这样,全班战士哭着把装有毛岸英烈士遗骨的新棺材抬到了公路边一个指定的帐篷里。
毛主席决定岸英葬在朝鲜可令大家未料到的是,第二天一大早,全连紧急集合,连长史林又吩咐一班把毛岸英烈士的新棺木抬回附近的烈士陵园安葬。当看到战士们脸上露出异样的表情后,史林连忙解释说:“这是毛主席的决定。”
后来,向朝善又与战友一道,将装有毛岸英烈士的那副新棺材抬到了志愿军烈士陵园进行安葬。向体元告诉记者,他和向朝善班长等战友一起挖了一个大坑,将毛岸英烈士的新棺材放了下去,填上泥土后还在坟前立了一块碑。
向朝善说,毛岸英的坟墓迁到志愿军烈士陵园后,另有115名党员、16名团员和3名无名烈士的坟茔被安葬在陵园的134棵青松下,这些青松是从祖国东北移栽去的。毛岸英的墓地显得十分普通,墓前立着一块3尺高的花岗岩石碑,墓碑正面镌刻着郭沫若题写的“毛岸英同志之墓”7个大字,墓碑的背面是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撰写的一段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