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大上海破晓:毛泽东演绎中国革命的难题(6)
蒋介石感到一丝欣慰,儿子毕竟没有辜负他,一语道出他久已谋虑好的全部要义:放弃南京,确保上海。
早在下野前三日,蒋介石将京沪警备司令部扩大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并正式任命汤恩伯为总司令,主持湖口至长江防务。次日又在溪口召见何应钦、顾祝同、汤恩伯等要员制订京沪杭战区作战方针。蒋介石主持制定的方针是:以长江防线为外围,以沪杭三角地带为重点,以淞沪为核心,采取持久防御方针,最后坚守淞沪,与台湾相呼应,必要时以优势海空军从台湾支援淞沪,然后伺机反攻。他还给汤恩伯一个密旨,令他确保上海……
上海:“和平旋风”与战争阴霾
一心想“划江而治”,实现“南北分治”的李宗仁一当上“代”总统,立即宣称接受毛泽东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并以个人名义发电报给毛泽东,表示愿“以最高之诚意,尽最大之努力,务期促成和平之实现”。嗣后往返于京沪间筹划和谈事宜。1月23日,李宗仁电邀李济深到南京共商策进和平。当天李宗仁特使甘家侯乘夜车抵沪,分别拜访宋庆龄、张澜、黄炎培、章士钊等民主人士,此后邵力子、张治中、李宗仁接踵至沪--“和平旋风掠过上海” !
然而,和谈倡议从一开始就孕育了战争因素。就在京沪参议会通过呼吁和平宣言之际,汤恩伯在江湾外围工地上向记者拍胸脯:“我的部下没有吴化文(编者注:济南战役中吴化文曾率部起义),二十万大军,绝对可以保卫上海的安全,共军想渡江进取上海,叫他有来无回!”汤恩伯言出令下,1月24日京沪区大军大规模南调,一面又瞒着李宗仁偷偷将江阴要塞的大炮拆运到上海,这使得政府将放弃长江防线的揣测传得沸沸扬扬。
申城普通市民在日常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发觉和平女神飘忽渺茫,而战争的阴云却实实在在密布头顶。
南京政府电令上海市政府,扩大全市民众自卫总队组织,改称“上海市民众自卫司令部”,由市长吴国桢兼任司令。3月11日,汤恩伯上午在江湾运动场检阅淞沪区炮兵部队,下午在中正公园检阅“保卫上海”的装甲部队,向官兵训话。汤恩伯说:“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向理想目标勇猛前进,使上海成为扭转大局的枢纽!”
汤恩伯公开向记者发表谈话:万一和平不成,上海将布置“都市城防线”,征用高楼大厦,首先着眼于公寓房子,成为现成堡垒,也便于安置驻军。
对新闻舆论的控制也加紧了。汤恩伯与报界约法六章,严禁登“违反国策”的文字,严禁泄露军事机密……
2月上旬的一个夜晚,苏州河两岸的上海市民被一阵激烈的枪声惊破睡梦。第二天他们才被告知,那是淞沪警备司令部在举行假想敌袭击沪市的夜间巷战演习。整个过程中,装甲车辆不断在“交战”地巡逻。每辆装甲车配有轻重机枪、冲锋枪等武器……高压下的“都市城防线”,使市民刚呵出的和平热气一下便凝结在凛冽的战争寒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