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大上海破晓:毛泽东演绎中国革命的难题(13)
陈毅: “吴国桢给我留下好大一笔‘遗产"!”
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总前委驻地从安徽蚌埠南郊孙家圩子迁到肥东县撮镇瑶岗村的当天,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的办公案头就放了一份“第三野战军颁发’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的命令”要他签署。
三个月前,陈毅在徐州贾汪主持华野前委扩大会议期间,就交代秘书曹漫之组织起草一份《入城守则》,还强调要写上“不入民宅”这么一条。然而,在团以上干部讨论“入城守则”时,“不入民宅”这一条却遭到一些同志的反对:过去历次打仗都是睡在老百姓家里,为什么进了上海就非要睡马路?遇上大雨怎么办?战士生病,进去要点水喝也不行……
“不行!说不入民宅,就是不准入民宅,天王老子也不行!这是我们人民解放军送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陈毅说得斩钉截铁,毫无回旋余地。
陈毅将“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又默诵一遍,然后在颁发命令上签了字。这一天是4月1日,是上海市长吴国桢“卸下仔肩”离开上海的日子,而陈毅却在办理“入城”的事,这是历史的巧合,也是辛辣的嘲讽。
两个月后,当陈毅作为已回到人民手中的上海第一任市长,面对一大堆有关600万市民生计民生的紧迫问题时,笑着对主持华东局工作的邓小平说:“吴国桢给我留下好大一笔’遗产‘!”
此刻,陈毅的双脚还踏在江淮流域肥沃的土地上,他脱下鞋子卷起裤脚跳下水田,替农民执鞭扶犁吆牛耕田,成了地道的“农把式”,农民赞他是“人民的好司令”。
几天后,他收到中央一份电报:《关于争取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协助接管上海工作的指示》。接获此电后,邓小平立即与华东局其他领导研究,派人与上海民族资产阶级代表接洽,使他们为迎接上海解放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当天,由陈毅出面给中央复电。由陈毅单独向中央复电谈对上海民主人士的安排使用,本身就颇具意义。党中央已内定陈毅为上海市首任市长。
以后毛泽东又就陈毅任上海市长之事,当面征求黄炎培、陈叔通等民主人士的意见,他们咸表赞同。上海市民对陈毅的名字并不陌生,在许多人心目中他是个传奇人物,一提起“江南陈毅”老百姓便肃生敬意。而陈毅文韬武略,诗章才华,“兼资文武此全才”,出掌上海大都会市长要职,就是需要像陈毅这样的“儒将”。
中央电召“老上海”
大海壮阔,碧波无垠,“东方号”鸣响三声汽笛,缓缓驶离香港码头,向北航行。这艘悬挂巴 拿马国旗的小型货轮,搭乘了三个与日后解放了的大上海息息相关的人物--潘汉年、夏衍、许涤新。经过七昼夜的航程,“东方号”于5月4日傍晚抵达塘沽,三人于次晨乘车到天津,翌日又乘火车到了北京,一下车就直奔李克农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