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为何人所作
墨子作为一个思想家、科学家,他的成就主要凝结在《墨子》一书中。由于此书存在纷繁驳杂的情况,哪些篇章属于墨子,哪些篇章系他的门人弟子的作品,历来是一个悬而难决的疑案。
据《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记载,《墨子》七十一篇是宋大夫墨子所作。但令人生疑的是,部分篇章涉及的史事时间跨度很长,而且很多篇章中有“子墨子曰”,其语气系他人引用墨子的言论而作为立论依据的,可见,《墨子》是间接反映墨子的思想,而不是墨子自己的作品。
到了晋代,隐士鲁胜为《墨子》中称“经”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四篇作注,并合称为《辩经》,认为这四篇是墨子亲自撰写的作品。
近人胡适《先秦名学史》,在确定《尚同》、《尚贤》、《兼爱》、
《非攻》等十一题篇章为墨子作品的前提下,提出《经》上下、《经说》上下和《大取》、《小取》六篇,是称为“别墨”的后期墨家的作品。其主要理由是:《经》上下等六篇与《尚同》等十一题的篇章文体不同,理想不同,尤其是《小取》两称“墨者”,他人撰写的痕迹明显,很可能是惠施或公孙龙的作品,或者出自惠施、公孙龙同时代人之手。
胡适的学说一提出,就遭到梁启超、张煊等人的批驳。梁启超、方授楚等将《墨子》中的篇章分成五组:第一组为《墨子》卷一《亲士》、《修身》等七篇,因篇中杂有“甘井近竭,招木近伐”、“太盛难守”等道家语,故不是墨子作品;第二组为卷二至卷九《尚贤》、《尚同》等十一题,每题三篇,应当有三十三篇,现仅存二十三篇,在流传过程中已有亡佚,这一组文章应当是墨家家分为三派以后韵作品;第三组为卷十、卷十一的六篇,其中《经》上下、《经说》上下,是墨子亲作,或其弟子记录墨子口述,《大取》、《小取》是后学所著;第四组为卷十一中的《耕柱》和卷十二;十三,是墨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墨子生平的可靠材料;第五组为卷十四的《备城门》、《备高临》、《备梯》等十一篇,是在秦国的墨-家弟子的作品。由此看来,《墨子》断非出自墨子一人之手,而《经》上下、《经说》上下应是墨子亲作。
王廷洽作《论(大取、)、《新探》,又提出六类的分法,其中把《大取》、《小取》归为二类;把《经》上下和《经说》上下也归为一类,力证两《取》不是墨家作品,批评将两《取》混同于《经》上下和《经说》上下的说法为违背逻辑原理,肯定作为全书精华的《墨经》确是墨子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