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天空中的“秘密武器”――飞行模拟游戏中的XP-55(2)
毫无疑问,战争是刺激航空业产生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最好的催化剂,然而伴随着新生事物的则是更大的失败风险,XP-55 的昙花一现就印证了这一点。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即使是孤立主义盛行的美国也感到了形势的紧迫,尤其是与轴心国空中优势的差距,迫使美国人下决心急起直追。尽管当时已经有了 P-38/39/40 等较新式的型号,但为了具有能对抗潜在的轴心国先进战斗机的能力,美国陆军航空队(U.S. Army Air Corps --USAAC)仍然急切地寻求一种作战效能更高的战斗机。1939 年 11 月 27 日,USAAC 向国内航空界发布了 R-40C 项目计划书,提出新战机应该在最高时速、爬升率、机动性、火力、座舱视野等各方面都要优于现有的型号,同时要求造价便宜、维护容易且费用低廉(感觉就象现在用 F/A-18 取代 F-14 一样)。为了能够达到在现有技术上的一次突破和飞跃,军方特别指出可以考虑采用非常规布局。
这项颇不寻常的计划公布后,收到的回应方案五花八门不下 50 种,但大多数陆续都被排除了,最后只剩下来自伏尔提(Vultee)、寇蒂斯-莱特(Curtiss-Wright)和诺斯罗普(Northrop)三家公司的方案入围最终的角逐。无独有偶,这三种方案采用的都是发动机后置-尾部推进方式,其中伏尔提的方案后来定名为 XP-54 "Swoose Goose",双尾撑结构是其明显特征,而诺斯罗普的 XP-56 "Black Bullet"属于机身粗短无水平尾翼的飞翼型。军方为这三个方案都投入了开发经费,并计划都采用普拉特?惠特尼公司(Pratt & Whitney)的 X-1800-A3G(H-2600)型发动机作为动力,这种新型的 24 气缸 2,200 马力液冷发动机当时正处于研制阶段,预计到 1942 年就可以投入生产进行装备。
相比之下,采用鸭式布局的寇蒂斯 XP-55 Ascender 显得更具有革命性。这个公司内部编号为 CW-24 的反传统机型是著名设计师多诺万?伯林(Donovan Berlin)离开寇蒂斯到通用动力菲舍尔分部(The Fisher Body Division of General Motors)之前最后负责的项目之一,此前他主持过 P-36、P-40 等机型的设计。按照初始方案,XP-55 的主机翼靠后安装,采用带后掠角的下单翼形式,并在机翼上设置了垂直安定面和方向舵,靠近机鼻处的一对前置水平安定面上设置传统的铰链式升降舵,而前三点式起落架是完全可收回的,在寇蒂斯出品的飞机上还是第一次采用这种方式。发动机则安装在座舱之后,如果是配上普惠的 X-1800,预计速度将超过 507mph(英里/每小时)。另外在紧急情况下后部三叶螺旋桨可被抛开,以保证飞行员能安全跳伞。武器配备为机鼻处的 2 门 20mm 机炮和 2 挺 12.7mm(.50 口径)机枪。
其实推进式和鸭式布局也算不上什么新概念了,1903 年莱特兄弟成功升空的第一架飞机就是这样的构造。这种设计的明显好处在于无需考虑常规布局下主翼与尾翼之间的扭转力矩影响,有利于简化结构,提高引擎效率,增加飞机的速度,并能提高前向观察能力,也便于在机头集中安装武器。
1940 年 6 月 22 日,寇蒂斯公司获得了军方合同以提供初始工程数据和带动力的风洞模型,同时也确定了该项目的编号为 P-55。到 11 月 2 日 1/4 模型制作完成,当时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后掠翼,一种是传统型的,另一种是后掠角 30 度左右的新型低阻层流翼。风洞试验一直进行到 1941 年 1 月,测试数据未能令军方满意,但对进一步的改进仍留有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