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皮阿基奥P.32轰炸机


意大利 皮阿基奥 P.32 轰炸机
乔瓦尼?佩尼亚(Giovanni Pegna)工程师在主持里纳尔多?皮阿基奥公司的设计部门期间进行过两项有趣的研究:P.32 和P.50。
最初的设计融合了当时的两个较新的概念:一种双发的快速轰炸机及一种双发民用运输机。 这就是佩尼亚亲自设计的P.32。
与当时的其他飞机一样,该机为金木混合结构,机身为两部分,前部,一直到驾驶舱尾,为焊接铬钼合金钢管结构,硬铝板蒙皮。后部由四根纵向大梁为主要结构,与桁条、横向隔肋组成整体,均为枞木制,蒙皮为用钉和胶粘接的白桦木制胶合板。
机翼为悬臂中单翼,T形截面双翼梁结构,全部为枞木制。翼梁间为硬铝制翼肋,机翼蒙皮为普通的白桦木制胶合板。
机翼有两个显著特征:前缘设汉德利?佩奇自动开缝襟翼,后缘沿翼展方向有连续的双段襟翼,分两部分,靠机身的内侧部分的两段分别可放下25° 和 50°,外侧部分的两段放下角度都为25° 。 主起落架可收入发动机短舱内。
机组为5人,并排坐在机舱内。
动力装置为两台各825马力的V型12缸伊索塔?弗拉斯基尼XI RC.40 液冷发动机,因此该机正式的官方名称是P.32 IF(IF是伊索塔?弗拉斯基尼的首字母简称)。
1936年8月18日签定了2809号合同,定购一架P.32,价值1078000里拉,该合同于1936年9月10日由138号法令批准,但发动机改为“土地神-罗纳”K 14irs。
随后空军又订购了两个系列的飞机(第一个12架,第二个5架),分别被给予军机号:MM.29529-20540和20705-20709。
原型机MM.29529于1936年在费纳莱?马里纳(Finale Marina)部分完成,并送往圭多尼亚完工。
首次试飞于1936年1月在圭多尼亚进行,机组由著名试飞员马里奥?德?贝尔纳尔迪(Mario de Bernardi)率领,这也是皮阿基奥公司委托的。
1938年,又发展出一个新的型别,采用1020马力的14缸星型气冷皮阿基奥P.XI RC.40发动机,该型机被称为P.32 II型。
因此在1938年6月13日,空军又向皮阿基奥公司订购12架II型,合同号2985,总价值8700000里拉。合同于同年6月28日由20号法令批准,这批飞机被授予军机号MM.21313-21324。
实际上只有两架飞机配备了皮阿基奥发动机。
另外,MM.21324后来还试验性地加装了XI型后炮塔,这是根据1940年5月1日签订的3245号合同,价值56376里拉。
与此同时,第一批生产型飞机交付部队进行使用评估。
她们被分配到第18轰炸机联队第37大队,阿梅里奥?诺维利(Amelio Novelli)上尉的第47中队及乔瓦尼?莫比戴利(Giovanni Morbidelli)上尉的第48中队。
刚一装备部队,P.32就暴露出存在的最大问题:发动机功率不足。 这导致了多起事故,迫使意大利空军于1938年4月12日下令暂停该机的飞行。
1936年,佩尼亚工程师离开了皮阿基奥公司,转投卡普罗尼集团的雷吉亚内公司。在新的岗位上,他应意大利空军的要求构思了一种速度达420千米/小时的轰炸机。
由于时间非常紧迫,只能从已有的飞机基础上着手,显然这就是P.32。
因此卡普罗尼集团与皮阿基奥公司达成协议,获得使用P.32以作进一步发展的许可。
因此,机身和尾翼全部重新设计,只保留了原来的机翼。 这种新的型别称P.32bis。
1936年3月26日,雷吉亚内公司直接与空军参谋长瓦雷(Valle)将军沟通要求获得订单,同一天,获得24架的订货,合同条款与给皮阿基奥公司的一样,不同之处如前文所述仅为飞机改进,这批飞机得到军机号MM.20710-20733。
还有一个与雷吉亚内公司的初步合同,提供32架P.32bis,军机号MM.20710-20741,但后来被取消。 因此从7月起,开始生产已经订购的飞机。 但到了9月19日,原来的合同被取消,新合同将订货数减为16架。 雷吉亚内公司据此要求提高合同价,但没有成功。 这份新的合同号为2939,于36年11月5日签定,价值10976000里拉,合同中还包括了两架Ca.405C。
仅用了6个月,第一架生产型飞机已经准备就绪,等待试飞,但这次还是没有作战装载,因此取得的结果相当不错。
1936年11月21日,佩歇(Pesce)将军来信要求在机头装上一座H型炮塔,在机背装上一座M.1型炮塔,并研究在后机身腹部装一座X.1型炮塔。 随后还要求对轰炸瞄准手的位置进行调整。
不幸地是正赶上坏天气,虽然要求紧迫,但只能等待。终于在1937年3月23日,新的原型机试飞,试飞员为空军军官马里奥?伽玛(Mario Gamma),以及机械师皮埃罗?卡萨里(Piero Casali)。 飞机又遇到了老问题:功率不足。 又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飞直到1937年5月10日,对冷却水散热器进行了改进。
同样在1937年,意大利空军部又要求雷吉亚内公司根据相关合同,生产两架特别的改型飞机,参加著名的伊斯特尔―大马士革―巴黎飞行比赛。 佩尼亚工程师考虑到时间非常紧迫,将两架生产线上的P.32bis,改进用来完成这个特别的任务。 因此就诞生了卡普罗尼Ca.405C“海燕”(军机号MM.375,376)。
1938年2月14日,第二架原型机完成,使用的是皮阿基奥气冷发动机。 而在之前的1月4日,就决定改用皮阿基奥发动机。
1938年2月25日,第二架原型机由于一台发动机停车准备迫降时发生事故,飞机被毁。 事故中马里奥?伽玛遇难,其他人幸免,其中机械师卡萨里和普吉(Pugi)受伤。
P.32从来没有在意大利空军的作战任务中使用过,在福尔巴拉射击场悲惨地被用作地面的靶标,到1942年结束了其惨淡的生涯。
性能(P.32 II):
翼展:18.0米
机长:16.3米
翼面积:60平方米
发动机:2台皮阿吉奥 P XI RC40,1020马力。
最大起飞重量:9604千克
载弹量:机内1600千克炸弹
武器:5挺布雷达-萨法特7.7毫米机枪
最大速度:385千米/小时(高度4000米)
实用升限:5000米
航程:1700千米
乘员:4/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