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奔袭:1981年以色列空军偷袭伊拉克核反应堆(3)
为了秘密飞越伊拉克的盟国--约旦和沙特两国领空,突击编队选取沿约旦、沙特边界的雷达盲区作“波浪式超低空飞行”,并采用了精心设计的密集编队队形,充分利用两国雷达警戒范围的空隙。做密集编队飞行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使对方的雷达发现飞行编队时,误以为是一个大型民航机,而不是一个编队机群。整个飞行编队快速、隐蔽地突入伊拉克领空。
炸弹以35度角落下在飞抵目标前,以色列战机一直处于超低空飞行状态,飞行高度30到150米。接近目标后,F-16编队迅速爬升,从2800米左右的高度自西向东俯冲进入轰炸航线,飞机俯冲到1200米高度投弹。每架F-16挂载两枚2000磅(907公斤)美制MK-84炸弹,这些炸弹都是没有任何制导装置的“铁炸弹”,以军飞行员是通过目视瞄准投弹的。
为了使炸弹在洞穿目标后爆炸而不发生跳弹,以军飞行员让炸弹以与地面呈35度角的轨迹落下。在高空的F-15护航下,两个F-16小组依次投入攻击,各机之间保持15秒间隔,整个投弹行动持续了2分钟。
飞在长机位置的雷兹上校投下的第一枚炸弹就把核反应堆的圆顶炸出了一个大洞,每一个飞行员投下的炸弹都命中了目标。仅仅2分钟时间,“奥西拉克”核反应堆就被彻底摧毁了。投弹完毕后,以战机迅速爬升,以12000米的飞行高度返航。
整个行动中,伊拉克以战斗机、防空导弹和高射炮组成的高、中、低空三层空防火力网几乎没有做出任何反应,没有发射一枚防空导弹,也没有起飞一架战斗机进行拦截,只是发射了零星的防空炮火。以色列空军编队取得完胜,在毫发无损的情况下直线飞越约旦领空回到以色列。
战例评述
以色列空军长途奔袭上千公里,一击得手,一方面由于参战人员拥有极高的战术素养、行动前策划周密、情报保障工作到位、行动期间隐藏得好;另一方面也充分暴露出伊拉克军队的致命问题:伊拉克没有与周边的阿拉伯盟国建立有效的情报共享机制,使得以色列人钻了空子。
另外,虽然萨达姆斥巨资从各国引进了大量先进的导弹和战机,在购买预警装备上却惜金如命。伊军没有远程预警雷达和预警机等先进的预警装备,装备的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式预警雷达,探测距离短、探测死角大。只要敌军飞机作超低空飞行,伊军雷达就发现不了。预警迟缓,预警时间太短,使得貌似强大的伊拉克空防力量完全成为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