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英军士兵的遗恨:我在战斗中放走了希特勒
人类的历史总是充满了许多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也就是学者们常感慨的“如果怎样就会怎样”。这样的历史性时刻也曾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关头:1918年9月28日。
“我当时只是瞄准了他,却没有开枪”
1891年8月30日,亨利·坦迪出生于英格兰沃克里郡一个叫雷明顿的小镇,父亲是一名退伍老兵。1910年8月,19岁的坦迪加入英国军队格林·霍华兹步兵团,成为一名现役军人,开始了他的军旅冒险生涯。
然而,坦迪决不会想到,在他骄人的战斗经历中,却铸成了一桩历史大错。而这一切只是源于他在法国小镇马尔宽渡口争夺战中的一次仁慈之举。
1918年9月28日,坦迪所在的步兵团一度被德军猛烈的重机枪火力所压制,根本无法前进。危急时刻,坦迪只身匍匐前进,爬至德军机枪阵地并成功地端掉了整个火力点。抵达渡口后,坦迪再次冒着密集的炮火架起木板桥,确保英军部队得以顺利攻入德军阵地,最终迫使兵力占优的德军退出了战斗,血腥的厮杀渐渐平息下来。也许没有人会意识到,此时却成了一个改写历史的重要时刻。
突然,坦迪发现一名受伤的德军士兵正艰难地从阵地上爬了起来,一瘸一拐地走进了坦迪的火力范围。此时他已经精疲力竭,既没有举枪投降也没有惊慌失措,只是面无表情地盯着坦迪,似乎在等待着已无法逃避的结局。坦迪后来说,“我当时只是瞄准了他,却没有开枪。我不可能对一名无还手之力的伤员开枪,我最终还是放他走了。”
那名年轻的德国士兵向他点头表示感谢,然后转身离去。两名士兵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而人类的历史进程也在这一刻偏离了原有的轨道。坦迪并不知道他放走的这名德军士兵名叫阿道夫·希特勒——德国未来的元首、纳粹法西斯主义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头号战犯。
战后,坦迪很快忘记了这段小插曲。他重返部队后才得知,上级已决定授予他 “维多利亚十字勋章”。1918年12月14日,《伦敦报》公布了这一消息。1919年12月17日,英王乔治五世在白金汉宫亲自为坦迪授勋。媒体在报道中还附上了一张坦迪在伊普尔战役中背负一名受伤士兵的照片。此后,意大利著名艺术家福蒂尼诺·马塔尼亚还专门以此为背景创作了一幅油画。
元首的“感恩”
1938年,欧洲风云突变。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同意前往德国慕尼黑与德国总理希特勒进行会晤,试图作最后的努力以避免战争的爆发。张伯伦的此次慕尼黑之行,最终达成了饱受非议的《慕尼黑条约》。在慕尼黑期间,希特勒邀请英国首相前往其在巴伐利亚贝希特斯加登新建的私人别墅见面。这是马丁·鲍曼和纳粹党献给希特勒50岁生日的贺礼,号称“鹰穴”。别墅建在克尔史坦山上,海拔高达6017英尺,可以全方位俯视200公里范围内的壮观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