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装甲步兵班发展:打造战士的战场“装甲”
严格地说,装甲步兵班是指以装甲人员输送车、步兵战车等带有防护装甲与自行驱动装置车辆为基础实施战场机动和作战的步兵班。它充分体现了一支军队的机械化、信息化程度与作战能力,是各国陆军走向信息化战争的基础。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步兵班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土到洋,从少到多,从低级到高级颇具特色的发展历程,可谓历程辉煌、任重道远。
一辆坦克起家,土洋结合,战场初显威

我军第1辆坦克——日制95式轻型坦克
二战时期,坦克已不再是战场上的“稀有物种”,基本是有战场的地方就会有坦克,特别是美国的“谢尔曼”(m4)坦克家族、苏联的t-34坦克家族,足迹可谓遍及整个反法西斯战场。有数字记载:二战期间“谢尔曼”(m4)坦克共生产了49230辆。中国虽然没有自己生产的坦克与日本法西斯作战,但作为反法西斯战场的同盟国,中国也曾得到美国支援的“谢尔曼”(m4)坦克。不过,当时国民党蒋介石把外援物资器材全装备到国民党军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一辆坦克都未得到。直到1945年12月,我军才从日军手中缴获一辆较为完好的日制95式轻型坦克,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我军第一支坦克部队——东北坦克大队,实际上这只能算是一个装甲步兵班。
如果真要问二战末期我们到底有没有研制过自己的坦克,我可以告诉大家:研制过,不过不是钢甲铁炮的坦克,而是用人力架子车改装的“土坦克”,并且还采用了“复合”装甲,车的前“甲板”、侧“甲板”用厚厚的木板做成,木板夹层内衬湿透了水的棉被。资料记载,1948年8月14日,河北省肃宁县人民地方武装,攻打该县城国民党守军时,就使用了这种“土坦克”。当时,人民地方武装对国民党守城部队发动了数次冲击,均未突破敌防御。当日,有人提议赶制“土坦克”,用“土坦克”掩护攻城部队行动。次日凌晨,攻击部队再一次发起攻击。3辆“土坦克”一字排开,每辆搭载4名攻城勇士向守敌城门方向突击,当敌人发现阵前似坦克非坦克的“怪物”时,拼命对其射击,但“土坦克”仍然继续前进,子弹被“复合”装甲吸收,伤不到战士。“土坦克”进至城门下时,攻城勇士迅速跳下“土坦克”,掩护组、爆炸组、预备组,各施其责,行动有序。只听“轰、轰”两声巨响,敌城门机关枪“哑吧”了,城门被炸开,我攻城武装迅速突入城市,消灭守敌。在其它战场,人民武装力量也曾制作和使用过这种“土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