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回忆录: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经历(5)
这时英国看到中国抗战以来愈战愈强,而且八路军的游击战深入晋冀鲁豫敌人的大后方,建立抗日政权,不断打击敌人,收复失地。英国认为这是了不起的抗日力量,较之英法在欧洲战场上的狼狈现象,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于是英国对中国的态度开始转变,首先于一九四○年十月间重开滇缅路,接着派了一些在敦克尔克撤退下来的残兵败将来中国学习游击战(当然,他们在蒋政权中是学习不到人民的游击战的)。一九四一年一月,英政府又任命丹尼斯少将为驻重庆陆军武官,开始和中国酝酿中英军事同盟,第一个步骤是通过中国对缅印马的军事考察,两国共同商定保全缅甸的具体军事计划。经过协商,“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于一九四一年一月间产生。考察团的成员如下:团长商震,副团长林蔚;团员:陆军杜聿明、侯腾、冯衍、唐保黄、刘方矩、空军王×赞,海军周应聪,外交郑康祺,秘书刘耀汉。
考察团于同年二月初出发,到缅甸、印度、马来亚考察约三个月之久,搜集有关缅印马经济政治军事资料,编成“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报告书”,计三十余万言(当时有油印本),其中最主要的是中、英、缅甸共同防御计划草案。
这个草案是根据缅、马地形交通及估计日寇战略战术而拟定的。我们当时根据日本军国主义者已经吃了中国人民的苦头的情况及其政略、战略、战术上的特性,妄图独霸亚洲的野心,同时并考虑到英国军队不堪一击的情况,认为日本对于中国的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将不是从中国境内截断,而是配合它对亚洲的政略战略整个策划;一旦日寇与英国开火,势必先击败英军进而侵占马来亚、缅甸。这样,日寇既击败英军而夺了它的殖民地,又可以封锁中国,获得一箭双雕的效果。但是由于当时中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英国,因而就不敢正面向英方提出如上所述的判断,而只能含糊其辞。草案的内容略如下述:
(一)敌情判断
1#敌情:日寇陆军既具优势,又有作战经验,以日军侵占越南并与泰国成立友好条约的情况来判断,它已在积极准备与英国挑衅。一旦日寇发动侵略缅马军事,可能以海军、空军掩护陆军沿泰马交界进军,先侵占马来亚、新加坡,然后乘战胜之余威回师北上,进攻缅甸。敌人可能使用兵力三至五个师团和优势的空军与海军。
2#地形:中、缅、老(老挝)边境车里、临江一带山峦重叠,交通不便,易守难攻;而且瘴气特甚,对于大兵团尤其现代化部队运动限制很大。缅泰交界景东以南经登劳山脉、亘萨尔温江下游至毛淡棉(即摩尔门)一带,虽有崇山峻岭和萨尔温江之险,但景东、克耶邦特别是毛淡棉附近皆有公路与泰国境内公路相衔接,为可攻可守的决战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