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兄弟叫顺溜》背后:八路军没有真正狙击手(3)
决死队“第一枪”——杨长顺
狙击“战力”分析
分析现有的狙击战例,可以发现这种作战形式有很多因素制约,导致狙击作战没有在抗日战场上取得决定性战果有以下几点:
第一、相对稳定的战线为狙击手提供稳定的狙击环境。
二战期间苏军一名女狙击手射杀了近300名德军士兵,这不是她一个人的功劳。在她的周围,有无数的普通苏军战士、坦克、大炮稳定了战线,否则,如果挡不住德国的装甲集群,她除了撤退就只有与低同归于尽了。志愿军的张桃放敌是一样,他也是依托了稳定的战线。
在抗战时期,无论是国军还是共军在日军空军、炮兵、战车、毒气的攻击下,战线很难稳定下来,尤其是在大部队交战时,在双方猛烈的对射火力之中,少数狙击手的几只步枪火力并非决定性的,因此,战果就不特别显着。
第二、需要非常灵活的战术
在战线不稳的情况下,需要有灵活的战术发挥狙击的威力。比如,苏芬战争期间的滑雪板狙击手,斯大林格勒巷战、格罗兹尼巷战中的双方狙击手,“麻雀战”中的神枪手,等等。分析这些成功的狙击作战,有两个基本要求:其一,要求狙击手比狙杀对象更强的机动能力;其二,要求狙击手有涉险攻击的主动精神。
然而在抗战期间,国军主动攻击精神不足,分兵能力、机动能力差,这导致了狙击作战没有取得决定的作用。
而共军忌惮日军对中国民众的报复性屠杀(如,在击毙吉川资少将之后,日军报复性地屠杀了附近村庄80多人),因此,八路军神枪手的威力在反扫荡期间的作用更大。从实际效果看,日军、德军对平民的报复性屠杀是遏制游击战比较有杀伤力的做法,八路军在作战时不仅要考虑打击鬼子,还要考虑掩护群众转移,因此,类似《亮剑》、《杀虎口》中不经请示单独出击要挨批评的情节,非常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第三、装备水平限制
一架小小的瞄准镜,对于狙击手是不可缺少的装备。没有瞄准镜,步枪可以精确射击的距离不超过三、四百米,有了瞄准镜可以达到六、七百米,其间三、四百米的距离差是非常致命的。
在三四百米内射击,狙击手时刻处于敌人大量步枪的射程内,在撤离时有一分多种的时间暴露在敌人的回击火力之下,想全身而退相当困难。因此,八路军的“麻雀战”往往要依托特殊的地形(如,山地)、地物(如,青纱帐)。
国军装备虽然比共军好,但是专业狙击步枪对于国军来说也是奢侈品。前面说的那个德国援助建设的军用光学设备厂,即便在南京陷落前搬迁到了大后方,估计也会面临原材料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产量也不会大。在没有瞄准镜的情况下,国军的射手在三、四百米内与日军对射并没有任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