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测绘队跑遍世界 描画“大德意志国”
1936年9月的一天,5名打着业余探险队旗号的德国人来到英国一个名叫布里奇诺斯的小镇。这些人走遍了小镇周围的每一个角落,拍摄了不少照片。在没有发现其他人时,他们还偷偷拿出微型测绘仪器,记录下当地的一些地理数据……这些人就是希特勒测绘队里的精英。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制作英国地图,为战争选定军事目标。
最新一期的德国《历史》杂志透露,希特勒曾广纳各路专家,成立地图库,许多地图在二战中发挥了决定作用。二战后,这些地图落入美国人之手,成了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法宝,从一定程度上也为德国战后发展提供了帮助。
希特勒测绘队跑遍世界
希特勒上台后,非常崇拜德国学者豪斯霍费尔的“地缘政治学”。该学者主张德国收回失去的殖民地,甚至把大半个欧洲都划归到他那个“生存空间”中去。这为希特勒的侵略扩张政策提供了理论根据。为了精确打击未来的敌人,希特勒把德国最优秀的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以及测量、统计、地形测绘专家集中起来,制作德国各地的军事、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地图资料。他还要求军官在进行系统训练时,尤其要重视测绘、分析地图方面的训练。
1936年3月,希特勒在进军莱茵非军事区后宣称“欧洲应该出现一种新秩序”。当年,“四年计划全权督办”戈林又设立了一个调节机构“四年计划全权机关”。这下面还多了一个秘密的地理制作研究所。纳粹在柏林和德国阿尔卑斯山脉的鹰巢,设立了两个地图库。二战爆发时,那里已汇集了10多万份地图、地理资料。
随着大战爆发,希特勒借助这些地图在战场上节节胜利。欧洲大部分地区沦落纳粹德国之手。这时,希特勒开始改变欧洲原有版图。他勾勒了一份“大德意志国”地图。这张地图把柏林打造成一个“世界之都”,将其命名为“日耳曼尼亚”,从“元首宫”中心向外,则是欧洲各附属国。纳粹地图还用各种颜色将其控制地区划分成合并区、民政长官管辖区、附属区、占领区、作战区五大类。希特勒还将自己的故乡林茨,标为“元首之城”。他还曾想在战后让英国的黑泽市成为自己的“私人游乐场”,所以战时并没有轰炸这些城市。在“大德意志国”的人口分布图上,以德意志人为主宰,将各民族按人种划分区域,此外还有集中营的设立点。在经济地图上,希特勒特别标注了高加索石油、素有“黑色沃土”之称的乌克兰耕地以及煤矿等等。实际上,利用地图的描绘,希特勒依靠掠夺占领区的粮食、石油、工业品、劳动力、武器装备等资源来补充战争消耗,实行“以战养战”,其经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