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特别策划:鲁菜名店同和居饭庄
09.9.8NO.53


曾几何时,百年老店的招牌似乎已经逐渐被新生力量的光芒所掩盖,然而,当我们重新审视六十年之征程,发现,这些沉静而低调的老字号身上所散发出的魅力,那些奋斗历程闪烁出的创新光辉,那些自始不变的传统技法,那些让人念念不忘的尘年美味,都值得国人骄傲。六十年之际,我们有责任将传统的中国文化传达给网友,有义务将老字号的深厚历史展示给新时代的人们。当我们在追求潮流时,是否也应该想想那些镌刻在中国人心中的传统美味呢?

同和居饭庄是北京较早经营鲁菜的中华老字号,开业于清代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主营山东福山帮的菜,为老北京"八大居"之一。
同和居主营的山东福山帮菜,以烹制河鲜海味最为见长,精于溜、爆、扒、炒、烩等,菜肴品质突出清、鲜、嫩、脆。烤馒头、三不沾、和糟溜系列一并称为同和居"名震京城的“三绝”。
其中的“三不沾”可称宴会、甜菜之王,烹饪技能独特,蛋液加味后,入锅搅炒四百余下才出勺,色橙黄、口感细腻、甜香利口、食不沾勺、不沾盘、不沾牙,称其“三不沾”。
地址:西城区月坛南街乙78号
订 餐 电 话
:68522917

葱烧海参
1、第一家店开张时的情况
同和居饭庄是北京较早经营鲁菜的中华老字号,开业于清代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主营山东福山帮菜。创业之初
本是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店,以"同怀和悦"为意,定下同和居的字号。
同和居的创建者,原是清室的一位皇亲,为在宫外有个吃喝玩乐的方便去处,便邀来几个人,开了这个小馆。起初生意一般,店也无名气。一日,住在西四缸瓦市的一位掌管财政的王爷偶到小馆吃饭,店主百般殷勤伺奉,精心烹制了几个拿手菜,深得王爷欢心,王爷食后大加赞赏,因此,小馆生意便有了转机。为招揽生意,小馆常以客为友,使其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便取“同怀和悦”之意,定名为“同和居”。民国初年,掌柜牟文卿请御膳房的袁祥福帮厨,袁祥福凭三不沾(不粘盘、不粘匙、不粘牙)等宫廷名菜使同和居更有名气。1939年广和居停业,大部分厨师来到同和居,使同和居生意火红,名气越来越大,成为旧京城著名“八大居”饭馆之首。经营的莱点更丰富多彩,最盛时期能做四五百种菜。

三不粘
2、百年老店的辉煌史
据在鲁迅博物馆查找资料记载,鲁迅先生也曾多次光顾同和居会见好友和同事。1912年9月1日鲁迅先生同许寿裳、钱稻荪从什刹海归来,路过这里,在这里吃午饭。日记云:“午饭于西四牌楼同和居,甚于口。”极力赞扬了同和居的菜肴。1932年鲁迅再次到北平,探母病,其间在同和居会见老同志和老朋友,原未名社成员台静农、李霁野专程从天津赶来与鲁迅先生见面。他们邀请鲁迅先生在同和居共饮,非常高兴。
还有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也曾光顾过同和居,并留下“墨宝”,但在文革中不慎丢失,成为同和居憾事。现在齐老先生的儿子和孙子们也经常光顾本店。大画家韩美林也经常邀请亲朋好友来店聚会就餐,并送他本人画册等物留念。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同志也携亲友来店就餐。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曾两次光临同和居品尝“三不粘”
等名菜。还有国际指挥大师小泽征尔也曾光临本店品尝“贵妃鸡”等名品菜肴。澳门行政长官何厚华来京特地光临本店。他们都称赞同和居的菜肴和服务,都与同和居的厨师长及服务人员合影留念。同和居已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声誉。
“同和居”的名字祥瑞,故取“同和”之意。多少年以来,民间就传承着“结婚要到同和居,美满幸福相伴一生”的美言。为了满足顾客需求,同和居宴会设计师们倾力打造了“同和居婚宴一条龙服务”。在2002年参加“北京市迎奥运,宴席大赛”中,荣获北京市一等奖荣誉。

糟溜鳕鱼
3、老字号的这60年
同和居原在西四十字路口西南角,由于无停车场地一度影响销售。1994年搬至西城区三里河月坛南街贵阳饭店二楼。有6个典雅风格各异的雅间环抱400米的大厅,同时能容纳400人同时就餐。
现在,同和居饭庄传承饮食文化和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菜品,如:油爆、宫保、铁板烧等系列菜品品类繁多。餐厅宽敞明亮,有主持台, 可办婚宴。雅间有天、地、人
和厅,可同时接待400人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