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向莎翁的一次华丽致敬
在一本正经、很是深沉的同时,冯氏草根还是按捺不住地蹦蹿出来,彷佛是要让观众别忘了——导演是冯小刚
没有人会说借鉴名作或名剧创作就没创意。正如本片,一眼就让人看出它是中国版的《哈姆雷特》,而且还有中国名剧《雷雨》的影子。只要能说出自己的故事,或者表达了想要表达的东西,它就是它自己,而不是别人。
我感兴趣的有两个问题:一是冯小刚的所谓“转型”;二是它给宫闱片这种类型电影带来的借鉴意义。
在广州刚看完《夜宴》点映后,一些记者过来采访,问及“谁演得最好”时,我说是葛优。她们很惊讶:葛优演的都是喜剧呀!言下之意是说,一向只演喜剧的演员怎么会把一个弑兄篡位夺嫂的阴谋家角色演好?我说:怎么只是喜剧?他的《活着》、他的《霸王别姬》呢?可见,演员一旦被定型就很难改变人们对他的印象。那么,这次的冯小刚呢?
都认为冯小刚这次“转型”了。是的,一向自认为“冯小刚就是票房保证”的他这次不再草根,跑去拍了这部典雅、瑰丽、堂皇、奢靡的宫闱片。尤其是当“复仇的欲望带着他穿越死亡的峡谷”“是你的柔弱打动了女人”“先帝的灵魂在宫外徘徊”等一句句典型的莎剧式对白蹦出时,冯小刚仿佛在借此表达向莎翁的致敬。如果冯小刚能一直坚持这种致敬也许还能赢得某些掌声,因为他的大胆。然而冯小刚却又忍不住加插了他独有的刁钻,比如,他很草根地说婉后“贵为皇后,母仪天下,但是晚上睡觉也会蹬被子”(以上对白均为大意)。在一本正经、很是深沉的同时,冯氏草根还是按捺不住地蹦蹿出来,彷佛是要让观众别忘了导演是冯小刚。骨子里冯小刚还是不太想自觉转型。
当然,当投资人砸下一个多亿给你拍戏时,这部电影就不可能再属于草根了。冯小刚拍了这么多戏,从来没试过要花这么多钱,如何花掉?这是个问题。总不能用一个多亿拍一部镶钻石的手机吧?因此他必须转型。
中国版《哈姆雷特》的概念来自香港著名电影编剧邱刚健,他是本片的编剧之一。邱氏曾以《投奔怒海》(1979)、《地下情》(1986,与黎杰合编)两夺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更曾因1971年编写了第一部同性恋题材华语影片《爱奴》(楚原导演)而让人侧目。邱氏“西为中用”的构思一定会让跃跃欲试要“转型”的冯小刚感到过瘾。可惜的是,剧本最终未能让这部影片获得彻底的成功,因为没来得及消化,片中人物关系有些生硬,缺少必要的铺垫,再加上其中一些情节比较兀突,削弱了强调“人性贪婪、欲望无止”的主旨。
中国内地最缺乏的是类型电影。本片是一部宫闱片,好莱坞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曾拍过多部轰动一时的宫闱片,多为古埃及、古罗马时代的题材。香港、台湾也曾于上述年代拍过不少,如朱石麟的《清宫秘史》(1949)、李翰祥的《武则天》(1960)、《王昭君》(1964)、《西施》(1965)、《倾国倾城》(1974)、《瀛台泣血》(1974)等,所有的宫闱片都必定是大制作。但《夜宴》却有所突破——它的宫殿布景设计一反以往以横向座落为主的习惯,而改以纵深为主、产生了新的视觉感,这样的设计也紧扣影片玩弄阴谋、权术斗争的内容,权力争夺之途岂会又宽又阔?权力岂容与更多人分享?通过景深画面和影像结合的方式,描述宫廷斗争,给同类型影片开拓了一种新的思考和可能。同样,这也与《哈姆雷特》那总是夜雾漫漫、复杂幽深的氛围吻合(这是冯氏对莎翁的另一种致敬)。当然,华丽、奢侈是少不了的,而糅进去像现代舞般的动作及服饰设计(特别是带上了面具),与冷色调的凄楚诗意又产生了另一种官感冲击。必须指出的是,片中的舞蹈是痛苦的浪漫。
就类型片而言,冯小刚除了过足了瘾外,也应肯定他在本片中所得到的收获。
冯小刚是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