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的创意极具天赋 在"创新杯"中脱颖而出

2006年“创新杯”总决赛近日在印度德里落下帷幕,北京工业大学的学生王国京和桑英硕荣获“界面设计”项目的全球第二名。微软“创新杯”是世界上最大的学生科技竞赛,它为全世界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鼓励创造和技术创新的平台。
8月中旬的印度新德里,天气依旧炎热。在微软“创新杯2006”软件设计决赛现场,中国选手张峥富有感染力的现场演示,引发了台下各国选手的阵阵叫好声。
中国学生最具创造力
“创新杯”是一项鼓励青年学生运用想象力、热情和创造力进行科技创新的全球性赛事。今年参赛的3支中国学生代表队,分别来自北京工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其中,张峥所在的北京工业大学“放飞技术网”的4名选手,代表中国学生参加软件设计比赛。
这是“创新杯”中分国别的传统比赛项目,中国选手在历年比赛中都有上佳表现。此次中国的软件设计团队,从中国人日常的体育锻炼中找到了创意突破口。团队技术指导邓潇回忆起“智能娱乐健康系统”的最初构想时说:“比较之下,一些国家整天对着镜子举哑铃的锻炼方式太没劲了。所以,我们的作品就锁定了人与计算机的互动。”
在中国学生的创意作品中,计算机变成了类似跳舞机的健身器材。人们可以随着屏幕上的机器人“跳舞”。戴上专门设计的布满传感器的手套后,当锻炼者做各种锻炼动作时,屏幕上的机器人也会随着翩翩起舞。“如果我们都采取这样的健身方式,将大大提高锻炼者的兴趣和质量。”张峥满有信心地说。正是这样一个创意,支持着他们脱颖而出。一直认为中国学生虽然聪明,但只善于应试的一位美国朋友,在看到中国学生“创新杯”上的表现后,他的态度变了。“中国学生在创新杯上的表现证明,他们是最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微软大中华区开发合作部总经理柏尚杰这样评价。
走出国门开阔视野
这次比赛,对几乎所有的中国参赛选手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经历。曾纳已经连续3次带队参加“创新杯”决赛。从巴西、日本到印度,她的感触尤其深。“一般中国学生出国的机会较少。所以,创新杯提供的机会尤为宝贵。”她说:“参加这种比赛,最大的受益是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和眼光。”
在“创新杯2006”中,共有来自42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72个团队、181名学生参加在印度的总决赛。与文化各异的各国同龄精英们一起生活、切磋、竞争,中国学生普遍觉得受益匪浅。但是,激烈的国际大赛更让中国学生体验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我们是一个整体。每人都有不同分工,在此基础上又强调通力合作。”张峥说:“相互间难免会产生分歧,甚至经常争论得面红耳赤。但最终实现了我们的共同目标时,那种感觉是最快乐的。”
作为一项国际大赛,“创新杯2006”要求各国参赛选手必须全程用英文答辩。中国学生虽然很小就开始学英语,但一旦面对外国裁判和观众,要用别的选手的母语介绍自己的作品时,那种压力是非常大的。“这是非常残酷的比赛,但也非常锻炼人,对我们来说也是超越。”选手邓潇说:“我们在后台准备时,大家互相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紧张吗?”
这句话,也让中国学生和其他非英语国家和地区的选手迅速地熟悉起来。“在我们回国前的晚上,他们拿着纪念册,纷纷过来和我们互留联系方式并签名留念。”张峥笑着说。
成功背后的广袤大地
中国参加“创新杯2006”初赛的学生,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120余所高校的6800多名学生。最终代表中国到印度参加决赛的3个项目中,有两个项目来自北京工业大学。
早在日本举行的“创新杯2005”中,北京工业大学团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对此,北京工业大学冯培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中国高校学生普遍需要磨练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他说:“所以,我们应该为他们搭建发展的平台。”
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学生科协就是这样的一个学生科技团体。每年的新生经过素质提升,就有机会参加学生科协创立的“放飞技术网”或者诸如“创新杯”之类的高水平科技比赛。张峥所在的4人软件设计团队,是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03级本科生。他们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共同走过了3年的合作历程。“刚进大学时,看到‘师哥’拿了创新杯大奖时我非常羡慕。如今,我们也梦想成真了。”(记者 任成琦)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