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物理年带给我们的启示
2005年“世界物理年在中国”系列活动,今天以最后一场大型报告会“物理学与经济社会发展”而宣告结束。一年来,围绕物理年的学术报告、专题报告、图书联展、光束传递等活动接连不断……一时间,物理学似乎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宠儿。时至今日,热热闹闹的“世界物理年”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些什么?
科学是一个集体的作品
“科学如同一代代能工巧匠共同建造一座大厦,每一代人甚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工具、自己的砖石、自己对大厦的设想。科学大厦就是靠集体的智慧、共同的信仰、高度的责任、自由的创造、合作的态度、对人类爱的精神、锲而不舍的追求、脚踏实地的作风建造起来的。”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马惠娣这样诠释百年物理学的回顾带给她的启迪。
合理怀疑是科学创造的真正出发点
透过百年物理学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探索科学最需要独立思考,敢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马惠娣说:当年,26岁的爱因斯坦还是一个专利局的小职员,谁会把他看作大师呢?爱因斯坦也好,海森堡、狄拉克、德波罗伊也好,当时都是一些不知名的青年学者,是他们向人类推出了相对论和量子论,尽管当时的科学界还在嘲笑量子力学是“儿童力学”。但是社会有这个雅量,允许他们发表不同学术见解。鼓励竞争、反对垄断,正是科学发现的内在要求。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董光璧认为:经过150年的努力,中国科学事业经过奠基和开拓两个时期而进入了创新时期。我们正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其目标之一就是提高科学技术的创造力。尽管我们的现代科学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但对于世界科学发展的贡献率来说,与我们这个世界人口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如何发挥潜在的科学创造力?爱因斯坦给我们什么启示?对真理的执著追求是科学上获得成功的精神条件,而合理的怀疑则是科学创造活动的真正出发点。
以自律呵护科学的荣誉
爱因斯坦的逝世曾引起全世界各阶层人们的由衷哀悼,全世界都在期待着最隆重的爱因斯坦葬仪。“但是,出人意料。”熟知自然史的董光璧回忆起这段历史很是感慨,“爱因斯坦葬仪是静悄悄的。没有仪仗,没有花圈和乐队,没有悼词和演说。其家人遵照爱因斯坦的遗嘱:‘不要举行葬仪,不要建坟墓,也不要立纪念碑,骨灰撒在永远对人保密的地方’,一切都是从简的。”
董光璧同时提出,当代科学正遭受来自两个方面的毁誉。一方面是有一种反科学的人文思潮把战争的残酷、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都归罪于科学以反对所谓的“科学霸权”,另一方面有披着科学外衣推销其私货的各种伪科学玷污科学的名誉。董光璧认为,人类一切活动的意义取决于它如何巩固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健康发展,在这种意义上科学在现代社会里的地位远未安全可靠,它可能依旧是人类的伟大试验。我们这些爱因斯坦的后继者,不要把自己打扮成“真理的权威”,也不要把科学作为商品到处兜售,而是像爱因斯坦那样以自己的高尚人格呵护科学的荣誉。
不能把科学大师变成神
1955年4月,爱因斯坦的生命到了尽头。他说:“当我必须走时,就应该走。人为地延长生命是毫无意义的,我已尽了我的责任,是该走的时候了。我会走得很体面的。”他坚持不注射吗啡。18日凌晨,爱因斯坦停止了呼吸。然而,他的人格力量却从未停息。
对于伟大人物的真正理解,不在于仰视他,膜拜他,而在于与他对话。我们不仅要了解爱因斯坦的科学,也要了解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的生活、信念与人格;不仅要了解科学家伟大的科学发现,也要了解科学家带给我们的精神震撼。固然,科学大师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但是不能把科学大师变成神,否则,就阻碍了人类走向成为科学大师的通道。(本报北京12月16日电)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