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共参与了21项国际大科学合作研究
环境、能源、健康……面对人类共同的问题,各国科学界正联手组成一个“全球研究村”,中国正是其中最活跃的一员。在当今最具代表性的51项国际大科学合作研究计划中,我国已参与了21项,并取得多项举世瞩目的成果。
“进入新世纪,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已绝非单个国家所能实现,研究开发国际化是必然趋势。”在近日举行的中科院国际科技合作会议上,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院士说,目前各国正在进行的大科学项目共达51项,它们具有三个共同特征:投资巨大,需要众多科学家参与,以及“世界第一”。
作为“全球研究村”的一员,中国在21项大科学项目中作出了独特贡献。其中包括:与美国合作获得τ轻子质量的精确值,这被公认是近年国际高能物理的最重要实验成果之一;用半年时间完成1%人类基因组测序任务,目前还在进一步绘制精确图;以及参与“人与生物圈”、“国际山地中心”研究计划等。
值得一提的是,青藏高原目前已成为“全球研究村”的一个重要实验室。今年,由中方领衔,美、加科学家共同组成的两支考察队,首次发现“世界屋脊”下蕴藏着石油气或金属组成的超级“湖泊”,并阐明了青藏高原隆升与东亚季风气候的关系。此外,中国与意大利还在西藏羊八井投资建设了世界最大的宇宙射线实验室,供全球科学家使用。
“在大科学合作项目中,中国提升了自己的国际影响,同时也在科学思想、设备、技术和资金方面受益良多。”中科院副院长陈竺举例说,今年我国在《自然》和《科学》两本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20多篇重要论文中,一半以上都是国际合作的硕果。
据悉,下一步,“上海光源”(同步辐射装置)、“天眼”(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等大科学项目也将在“全球研究村”中完成。路甬祥透露,随着经济和科技实力的不断提高,中国还有可能参与“国际空间站”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