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美国为何对朝鲜放低姿态?
第五轮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第三阶段会议2月8日在北京举行,在13日顺利结束,各方达成的联合声明在同日发表。据悉,六方代表从12日晚上10点到次日凌晨2点进行了异常紧张的磋商,最终达成求同存异的共识,这是会谈取得成功的关键。
这份联合声明指出,朝鲜将“关闭并封存宁边核设施,包括后处理设施。朝方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人员重返朝鲜”,进行“必要的监督和验证”。如果朝鲜遵照协议办事,这等于废弃制造武器级核燃料的钸生产线,至于另一条铀生产线根本还没有在朝鲜成形,则朝鲜事实上已经承诺废弃其所有的核工业能力。
其他五方作出的让步则是在60天内向朝鲜紧急提供5万吨燃油,聊供朝鲜燃眉之急;并承诺将在平壤同意拆除其核设施之后,再向朝鲜提供价值相当于95万吨燃油的经济、燃油和人道主义援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业已同意,将与朝方“解决悬而未决的双边问题并向全面外交关系迈进。美国将启动不再将朝鲜列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的程序,并将推动终止对朝鲜适用的《敌国贸易法》的进程”。这就满足了平壤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愿望。
至于澳门汇业银行冻结朝鲜通过非法行径获得的2400万美元之事,过去较长时间以来,一直成为横亘在下一轮六方会谈之前的绊马索。朝鲜强调,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六方会谈才能复会,而美国却坚持,这个问题不能同朝核问题挂钩。这次,美国作出让步,已经对朝鲜承诺将在30天内解决这个问题。
三大因素导致美国让步
当年美国总统布什反对克林顿政府在1994年同朝鲜达成的协议,坚持对朝鲜采取“先核裁军,然后谈判”的立场。布什政府断然拒绝给予平壤“胡萝卜”,以交换平壤放弃既定的核计划。它认为,如果给予平壤“胡萝卜”,就等于鼓励外国启动核武器工程的劣行。
过去,华盛顿既不给平壤“胡萝卜”,又不挥舞“大棒”,讲得通俗一些,就是凡事只得个“讲”字。结果平壤既看不到“大棒”,又摸不着“胡萝卜”,自然不愿意轻易背弃发展核武器的既定国策,于是乎朝核问题就顺着国际社会不愿意看到的方向一路滑下去。
细心的读者从一系列事态的演变过程可以悟出,美国在本次六方会谈之前已经对朝鲜放低了姿态,随之而来的是美国对待朝核问题的立场有了一个幅度不小的调整,促成此次会谈取得成功。
为什么美国对待朝核问题的立场发生变化了呢?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这是朝鲜首次核试爆取得了部分的成功,不管核技术是否成熟,终归手上有了核武器。于是,极而言之,即使美国采取军事行动,平壤至少也有了韩国首都首尔作为垫背,借此可以牵制美国。
当初,美国坚决拒绝同朝鲜进行双边会谈,即使在2005年于北京举行的六方会谈中,朝鲜要求同美国举行双边会谈,美方代表峻拒,非要拉中方代表在场,才同朝方代表商谈。而在朝鲜首次核试爆以后不数月,即由处理朝核问题的美国助理国务卿希尔同朝鲜副外长金桂南在柏林举行了三天的密谈。
说白了,此次六方会谈的“盘子”,早就由主要的当事双方在柏林定下,北京的会谈只是“走程序”而已。
第二,一旦伊朗拥有了导弹核武器,其射程囊括诸如柏林、罗马、巴黎、伦敦等各个欧洲大城市,又有伊斯兰教徒反西方文明的情结,才会真正成为西方世界的梦魇。布什政府要着手处理伊朗核问题,要借重朝鲜作出软化的姿态,才可以借力使力。在北京达成的这份联合声明显然是好的开端,不啻为一个样板,等于向伊朗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双赢局面对彼此都有好处。
第三,美国在反恐战争中置身于一种日暮途穷的境地。如果美国要继续下去,战争未有穷期;若要中止,树欲静而风不止,诚所谓欲罢不能。美国国内对布什政府的批评与日俱增,在此情况下,布什政府确实需要一种哪怕是差强人意的外交成就,为自己的外交政策辩护。(作者:薛理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