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伊尔-76”大型运输机会不会流产?
俄罗斯《生意人报》12月27日报道:俄罗斯国防产品出口公司决定,更换对华出售伊尔-76和伊尔-78飞机合同的主要执行方。俄罗斯的伊柳辛公司将取代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契卡洛夫飞机制造联合公司,负责执行该合同。
看到这条消息,我想到了我信箱里的一封深海先生的来信。他的来信描述了一个“中国版伊尔-76”的大胆设想,现在俄伊柳辛公司取代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契卡洛夫飞机制造联合公司执行该合同后,我感觉深海先生这个“中国版伊尔-76”恐怕会流产。现在我把深海先生的来信贴出来,大家可以参考并参与讨论。
下面是深海先生的文章:
在新疆组装伊尔-76运输机是我国突破大飞机困境的最佳方案之一
2006年秋季,俄罗斯再次推迟向中国军方交付伊尔-76运输机和伊尔-78空中加油机的信息披露后,某公司董事长约我在他香港的办公室商谈,询问伊尔-76系列运输机的国内外的需求、制造厂、制造工艺、购买、使用、未来发展可行性等方面的情况。当他了解到伊尔-76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飞机制造厂生产的基本情况后,提出一个非常大胆的计划:募集中国民营资本金,在中国建立伊尔-76飞机组装厂。
根据当时制定的计划,我专门约见了乌兹别克斯坦相关的政府官员,并得到对方的积极响应,随即,一名乌国相当高级别的官员在北京亲自接见了我们,原则上同意双方把这个意义重大的合作设想,向前稳步推进项目。
不言而喻,在中国联合组装伊尔-76飞机的政治意义、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都非常巨大,仅仅从中乌两国航空技术的进步和伊尔-76产品改良升级方面,这个设想也是绝佳的。
中国没有制造大运输机的基础和经验,即使在技术转让方面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通过组装和改良伊尔-76飞机,仍然可以把中国在大飞机制造、研发方面的能力得到系统全面的提高。我们为什么不能制造大飞机?不就是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吗?引进相关的技术人才,自然就有了制造大飞机的最基础条件。大飞机不是少数人闭门造车就能造出来的,必须要有各方面的成系统的人才。国家拿大钱去全面培训基础人才,让在旧体制下僵化的人员一点点地慢慢学,不如在与友好国家的互利、互动下,在实兵实战的生产实际中锻炼成长,大大缩短中国走向大飞机制造的时间,节省大量资金,同时满足军队和社会发展的市场急需。
伊尔-76在中国制造伊始,是原生产厂向中国销售的产品在中国完成最后的组装,不涉及专利和生产许可证问题,基本点是解决对方在本国经济发展中在资金方面的障碍。通过深度合作,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使对方的飞机生产量增加,促进伊尔-76飞机的生产成本再降低,大量利用中国在人力资源、工业设备、加工工艺、电子技术及新材料等方面的最新成就,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地域广袤的新疆,有生产飞机的能源、资源、空域和气候的优势,还特别是有人才的优势。国家56年的少数民族教育事业,造就了相当多的俄罗斯族、乌兹别克族的高级知识分子人群和有文化的工人队伍,有利于与乌方派出人员的沟通融合,这是生产伊尔-76大飞机的绝对优势和文化环境。另外,相信中国相对丰裕的物质环境也能吸引乌国优秀的航空工程师和富有实际经验的一线工人以及他们的家属安心在中国生活工作。
伊尔-76飞机的组装主要的工艺路线是机身各段在原工厂生产后,运输到中国完成整体联结,然后安装发动机和起落架,再镶装机载设备,进行各系统总联通和总调试,进行试飞验收出厂。机身各大段件从塔什干运输到乌鲁木齐,要比“空中客车”从世界各地集中机身的各大段件的运输条件好的多,不仅距离近,而且道路条件好,没有道路上空的障碍,成本也低得多。
现代航空工业制造大飞机是全世界生产大合作,即使在苏联时期,也是全国生产大协作,根本没有自己全包生产,自成系统大而全的封建把头的概念。如果把中国不能制造大飞机的原因归结为苏联体制,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因此,在中国能够组装伊尔-76之后,乌方自然会把很多能够在中国生产的零部件委托中国生产。我国就在伊尔-76的平台上发展大飞机生产能力,而不是从很低的起点缓慢地起步。
中国的资金优势、人才优势和工业环境对乌方继续发展伊尔-76后续机型提供了动力,而且相当多的新机型是为中国市场制造的,也必然在乌鲁木齐的组装厂里进行,双方在技术和市场利益方面实现双赢,极大地帮助中国追赶世界大飞机制造技术水平。
全世界的飞机制造厂都向市场提供整机和零部件。发动机可以在全世界选择。中国其他的航空企业可以向伊尔-76的原制造厂和乌鲁木齐的伊尔-76组装厂购买机身、大段件、零部件,去自己发展新型大飞机。这样就把中国制造大飞机的生产能力全部建立在伊尔-76的基础上,而不是现在的安-12基础上,仅次一举就把中国制造大飞机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了40年,使中国进入到世界大飞机制造的国家集团中。
飞机制造厂自然就是飞机的销售中心、维修中心、技术服务中心、零部件供应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在中国有了伊尔-76组装厂,对扩大伊尔-76的市场占有率有非常大的优势。乌方自然会看到这些方面。同时也对中国的伊尔-76用户带来强大的技术支持,使伊尔-76的运营效率大大提高,大大降低运营成本,全面提升中国在大飞机的售后服务方面打造坚实的基础。
我国为了制造大飞机,航空工业集团已经用了两个五年计划在研制100座飞机,花费了巨额资金。什么时间出样机都是未知数,什么时间出产品更是遥遥无期。别指望了。我国的友好邻国,不仅有生产近千架伊尔-76系列飞机的光辉经历,在苏联时期就有120座的伊尔-114大客机生产技术和产品,现在更有伊尔-78空中加油机。如果我们能够在乌鲁木齐成功组装伊尔-76,那么我们还愁不能制造出大客机来吗?何况我国已经能够制造大推力的涡扇发动机。
国家和中央领导为中国的大飞机制造问题已经打造出了非常好的国际环境,同属第三世界的友好邻邦向我们伸出了积极合作之手,我们赶快直接进行国际合作组装生产吧,去接受相对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快速地突破我国的大飞机制造的困境,别再顾及落后群体的无底洞式的长期保护了。长期保护落后,就是愚昧,除了有极少数的人受益,对全中国人民是什么好处都没有。还是放手让民营企业参与大飞机的制造吧。
“在新疆组装伊尔-76运输机是我国突破大飞机困境的最佳方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