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飞碟-浅论离心力单向振动推进原理
前言:
去年5月,我曾在网上发贴《飞碟这样直角转弯》,告诉人们“直角转弯”这样一种运动方式是如何真实做到的(外力作用下。直角转弯,是很研究者着迷于飞碟的一个重要原因)。遗憾的是,该文始终未能突破“内力无法改变系统的状态”这一理论关口。这一次发贴《航天飞碟,自己推自己也能走》,则重在突破“内力无法改变系统的状态”这一理论关口------内力是无法直接改变系统状态,但它们相互作用,可以产生转动,产生离心力,然后,让离心力来改变系统的状态。
一,观点:
系统内的离心力------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能改变系统的状态,即它可以让静止的系统动起来,也可以让运动着的系统停下来。更进一步来讲,由内力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离心力,可以作为系统的动力,拉动系统往某一方向前进(如拉动宇宙飞船等)。
二,理由:
1,离心力来自于转动,没有转动,就没有离心力.反过来说,获得转动,就可以获得离心力.
2,离心力并不是真实的力,而是一种虚拟的力,本质上是一种惯性,它没有反作用力.故而,当它朝着正方向作用于系统时,系统没有受到另外一个朝着反方向的力的作用.
3,离心力虽然是虚拟的力,但这个虚拟的力能产生真实的物理效果,即可以改变系统的状态。
针对这一观点,我已写成一篇论文(理论水平稍差些)。里面有详细论述(图文并茂)。此处仅贴出核心部分,摘要说明。
三,原理分析:
1.离心力作为动力,未引起我们注意的缘由。
离心力可以作为某一系统的动力,拉动它往某一方向前进------这一现象,其实早就存在于我们的世界里。只是这一现象,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离心力产生于转动,而转动在人们的眼中,往往是连续不断的,做多个周期的,总是沿着某一方向的转动(如一直沿顺时针转动).在这种状态下,离心力总是在360度范围内变化,即方向总是在改变.要让离心力往某一方向拉动系统前进,几乎不可能.(2),目前,在空气中,人们借助于外部媒介(如水,空气),很方便的,就可以使轮船,飞机前进;在太空中,借助于火箭飞行原理,就可以顺畅的让航天飞机前进.换句话说,这方面,人类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成就.人们几乎没有想过,也没有时间,兴趣和精力去思考过,用新的动力来躯动飞行器.
思考新的飞行动力原理,往往来自于对飞碟的无法理解(UFO现象中作为飞行器的那一种)。我说的这个情况正是此种背景下的结果。
2,离心力成为系统动力的三个步骤:
把平面内的,不断变化的离心力,变换为直线上的,朝着某一方向的,大小不变的离心力,我们需要经过“一个步骤的转换”和“两个步骤的合成”才行。
(1),转换步骤。
将绕轴心转动的物体(如离心锤)的运动方式由转动转化为摆动,摆角约为180度左右。物体每半个摆动周期就改变一次运动方向。每满一个摆动周期,物体就返回到原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一步,使“离心力”按椭圆的方式变化(不再是按圆的方式了)。
(2),合成步骤一。
利用椭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此处对称轴为椭圆的长轴。沿坐标系的Y轴方向),把两个----按相同的椭圆轨道方式来变化----的离心力(它们的变化方向相反),合成为一个----按简谐振动方式变化----的离心力(由在平面内变化转为在直线上变化)。这一步合成,定方向,但未定大小。(3),合成步骤二。
利用简谐振动的轴对称图形特点(对称轴为它的中垂线。沿坐标系的X轴方向),将两个----按简谐振动方式变化----的离心力(它们的变化方向总是相反),合成为一个在一条直线上,且恒定大小的离心力(第二次合成)。在这三个步骤的实施过程中,绕轴心转动的物体(有多个),始终按摆动的方式来运动。而系统获得的最后效果是它受到一个恒定方向,恒定大小的离心力的作用。
3,离心力可作为系统动力的依据。
(1),实验情况。
我做过一个实验装置(较简陋),它主要由普通木筷,泡沫塑料,5号电池(作为离心锤使用)等材料拼装而成。并以此装置来做了一个实验,以验证离心力是否可以让系统的质心发生位移。初始状态系统为静止,实验结果是系统的质心发生了位移(若无阻力则系统将一直运动下去)。离心力由内力相互作用产生。无外力的作用与影响。(详情在论文里。这个论据可能不够充分)。
(2),内力相互作用分析。
一系统内,内力的相互作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力的直接作用(无转动出现);另一种是力的力矩作用(有转动出现)。两种不同的方式,将产生不同的效果(对系统而言)。内力的直接作用(无转动),系统的“动量守恒”;内力的力矩作用(有转动),系统的“角动量守恒”,而动量则不一定守恒。因为系统在角动量守恒的过程中,还“额外”获得了一个“惯性”----离心力。它使得系统获得了往某一方向运动的趋势。
四,离心力单向振动推进原理的未来应用展望。
离心力单向振动推进原理,在未来的航空,航天世界里,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1,遥远的星际航行和近太空的开发方面。
目前,火箭技术,已经使得人类可以走出地球,进入太空。这方面,可以说,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过,利用火箭推进,航天飞机还不能走得太远。因为航天飞机是变质量飞行,起飞前要携带大量的燃料,而它本身能带的燃料有限,一旦燃料烧尽,飞机将无法控制,更不用说返回了。飞往月球,用火箭推进,航天飞机免强可以走一个来回。但是,若人类要飞往火星,木星,土星或更远的行星,这种推进方式几乎无法完成。而根据离心力原理而研制出来的飞碟,采用的是惯性推进,飞行中不需要喷射燃料,质量不减少,它不需要携带大量的燃料,省出来的空间,可以用于加强生命保障系统或其它系统。这种动力方式,使得行星之间的航行成为可能。如果人类能充分的将宇宙间广泛分布的各种能源(如光能,热能等)转换为电能,那么,飞碟将可以在太阳系内自由穿行------能产生转动,就能获得飞行动力。不过,在目前的情况下,航天飞碟,采用石油为能源,较为经济,采用核能,则较省空间,两种方法均显得较为可行些。
借助于离心力原理,我们还可以在太空建起一座环型的太空城,利用环上的离心力动力装置,给太空城施加力矩,使之绕自身转动。能源则来自于太阳。太空城转动产生离心力,使得人们在城中有重力感。人们可以在此搞科研,度假,旅游。同时,它也将会为人类移民太空做准备。
2,在国防安全领域。
离心力推进原理在国防上,也显示出了极大的优越性。在空中,众所周知,航空飞机的飞行高度是有限的。因为它采用的是空气动力原理,超过一定的高度,空气过于稀薄,无法推动飞机前进。换言之,航空飞机无法进入近太空和外太空。要做到这一点,人类主要借助于航天飞机。如果人们用飞碟,则,它将不受上升高度的限制。既可在空气中飞行,也可以在近太空和外太空中飞行(要考虑到人的呼吸问题)。这种动力方式使得飞碟兼容了航空飞机与航天飞机的功能,空,天融为一体。
飞碟进入太空后,可以通过姿态调整,获得一个运动的速度,进入预订轨道运行。之后,动力装置关闭。此状态下,飞碟可以作为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也可以这样说,用这种动力的人造卫星,颗颗都可以重新回收,返回地球。若飞碟以外太空的阳光,热能(温差)为能源,使之转换为电能,保证飞碟的动力源不间断。则,飞碟还可以在近太空漫游,这种漫游,使飞碟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众所周知,人造卫星------包括地球同步卫星和非同步卫星,它们均在太空按既定的轨道运行,可方便的观测地球表面的情况。同步卫星总是监视着同一区域,非同步卫星则监视着某一路线的区域,这个区域按卫星的轨道延伸方向来变化。它们的一个共同点是,限制型监视,同步卫星,定区域监测,超过该区域,无法做到;非同步卫星,定方向,定时间监测,不在该方向,不在该时间,均无法做到。而飞碟,因可以漫游。不受区域,方向,时间限制。一旦地球表面某处有事,均可以启动,漫游到该处的正上空,进行观测,而且想观测多久,就观测多久。这样,飞碟还兼容并加大了人造卫星的功能。如有某颗卫星对己方不利,则,也可靠近该卫星,必要时,摧毁它。
由于飞碟的动力装置与空气不直接接触,故,飞碟在飞行中,无声或微声,且不喷射尾焰。这样,敌方的利用飞行器尾焰来判断,追踪的预警系统,一下子变成了“瞎子”。这样,飞碟也可以用来携带弹头,代替导弹。
在水中,潜艇,航空母舰等航行器,也可以采用此动力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