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扁军洞洞飞机的又一致命武器
对付陈水扁洞洞飞机的又一致命武器
对付陈水扁山洞中的飞机,解放军可研制悬空火箭子母弹:
性能指数如下:
1、射程250公里——300公里,覆盖包括东部的花连等全部机场、机洞。
2、弹头由数百个至数千个可漂浮小型炸弹组成。即类似于子母弹,但母弹第一次爆炸将其散开时,子炸弹只是将其保险打开,等第二次有物体接触时才会剧烈爆炸,或分别在不同时段延时自动爆炸。
3、数百个至数千个小型小炸弹被散开后,具有较长时间的滞空时间,就如烟雾笼罩在飞机场或飞机洞口,因此我们又将其称为浓雾弹。这需要将每个小炸弹设计带上氦气囊袋装置,在生产时是将其压缩了与小炸弹一体容入母弹中的;母弹爆炸将其散开后,自动解除压缩栓,压缩的囊袋马上鼓胀,将小炸弹漂浮起来,但漂浮力不能太强,基本将数千枚小炸弹托起在从地面到数十米的不同空中,增大飞机场和飞机洞洞口空中炸弹的密度。(记住在研制时,其绝不能漂得太高,如不能高过200米,以免后来我们的下一批次其它导弹飞不进弹雾中就可能爆炸,并且会使飞机洞和飞机场的笼罩密度不够高而达不到最佳阻滞效果。)
4、另外小炸弹应分微触爆炸型、碰撞爆炸型、强力碰撞爆炸型和不同时间的延时自动爆炸型若干种,增大扁军清除难度和清除所需的时间,达到每枚足以阻滞扁机较长时间的目的。
5、火箭弹发射到50多个机场、机洞口后,扁军机场、机洞口低空数平方公里内全是“小炸弹雾”笼罩(每个机场、机洞口每次发射数枚应该就足以达到此效果)。战机根本不能起飞和降落。一旦起飞,高速运行的机身必会碰撞许多个小炸弹而至少将机身炸出若干小窟窿,导致高速飞行时解体。另外,小炸弹吸入飞机引擎发动机后,其后果勿庸置疑都是致命的。小炸弹碰撞到飞机携带的导弹后,当然也会是很精彩的。另外原来飞出的飞机也不能降落,要么投降,要么逃亡海外。逃亡海外是不可能的,经战斗后汽油不可能足以飞到其它任何国家),最终结果必是汽油耗尽而堕机身亡。
6、小炸弹不用太大,指母大一个就差不多了。当然解放军武器研究所需要作实验验证然后最终确定最佳大小和每枚母弹携带数量和各种类型小炸弹的最佳搭配。为炸弹所用炸药当然应该极强,这样每个小炸弹虽小,但威力也足以让扁机起飞时致命,甚至可能让扁军在清除时或抢修机场时致命,以达到极佳的阻滞效果。
另外,并不是只用浓雾弹就行了,这种火箭弹是与其它导弹和火箭导甚至包括飞机是协同作战的。
在开战时,每个机场、机洞先用其它导弹轰炸一翻后,再每个机场、机洞发射3—10枚左右的悬空火箭子母弹(浓雾弹),每隔适当的一段时间补充发射一次,足以将敌机大多数飞机长时间阻滞在机场和机洞不能起飞。这样我们的飞机制空后,主力基本不用对付扁军空中力量,而是转为打击地面关键要害和海上关键要害。我们的另一小部份战机盘旋高空进行巡逻监视各机场、机洞情况,收拾少量好不容易升空的扁军飞机。
此外补充两点:
1、对付洞洞飞机的浓雾弹应该包括陆基型,即射程为250--300公里;还有一种是空投型和空基型,由飞豹等去执行任务,射程几十公里到几公里不等,甚至就是大炸弹.起初恐怕得用陆基型远距离打击封锁,待制空后才好用飞豹歼轰等去近距离轰炸延续封锁.精度不需要很高,在10米到100米误差应该就足够了,这可大大降低成本。
2、我们认为恐怕只有浓雾弹能较好地对付花连等台东部的飞机洞。因为大家都知道,根据导弹抛物线原理,从大陆发射的精确导弹打击台湾西部的飞机洞,刚好门当户对,钻进洞中爆炸,再合适不过了。而导弹要翻过台湾几千米高的中央山脉,打击山那边山脚下、朝向东面的飞机洞,则应该是不可能的。以解放军的海军实力,要布置海军在太平洋从东面攻击台湾东面的飞机洞,至少五年内也不太可能。这时候用浓雾导弹则具有很强优势。导弹锁定目标位置后,飞越台湾海峡,飞越中央山脉山顶后,沿着山坡飞下山脚下的山洞洞口附近而炮炸。当然是不可能钻进洞口将洞口炸毁的(这也是扁军为什么在台东山脚下大造飞机洞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浓雾炸弹炸不了洞口,但在洞口附近炮炸,却能将数千枚小炸弹散布于洞口附近的空中,如果一个洞口附近发射10枚浓雾炸弹,相信几公里范围的低、中、高空都是几万颗小炸弹笼罩。完全足以锁住洞口,让扁军飞机只好弃权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