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在直升机上检验二炮导弹和阵地伪装效果
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某所六室,近年来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摘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军军事科学优秀成果特别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0余项;室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集体三等功两次,被评为“第二炮兵组建40周年砺剑贡献奖”先进单位;该室主任王向伟还光荣出席全国科技大会,受到胡锦涛主席的亲切接见。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
谁都想有自己的创新成果。在一些科研单位,这种科研的“排他性”因素,往往导致科研人员相互封锁信息、科研单位相互设防、相互排斥。然而,在这个单位,党支部用打赢法则凝聚科研团队,打造科技尖兵。党支部书记、室主任王向伟有—句很经典的话:“人才是打赢之本,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能抢占未来战场的制高点。”
王向伟是闻名全军的科研专家,许多科研项目都是他设计和争取下来的,但为了培养新人,他在支委会上建议:领导要给科研人员服务好,高职人员要给年轻同志当“人梯”,只要有能力,人人都可以担任科研项目的课题组长。
团结友爱的力量催生人才脱颖而出。从第二炮兵指挥学院毕业的周洁硕士,前年分配到该室后,党支部就让她担任了“某信息库系统”项目的课题组长。她原来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这个庞大系统涉及几十个专业、上百个学科的知识,而且时间紧任务重,刚出校门的周洁想打退堂鼓。党支部反复做她的思想工作,鼓励她把科研重担挑起来,并多次派专人带她四处调研,直接与上级信息库系统进行技术对接,使她在技术上很快就站到了高起点上。该项目完成后,受到总部机关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团结友爱的力量大大缩短了科研成果的研究周期。这一点,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的王江枫硕士感受最深。他分到该所后就承担了某新型导弹武器的电磁防护重大科研任务。在科研中,他先后遇到了十几个难题破解不了,党支部发动全体科研人员给他出主意想办法,使难题一一化解。他在靶场组织实验的3个多月时间里,有的问题难协调,有的装备难调度,实验人手不够,室领导亲自坐镇靶场帮助搞协调,其他科研人员也停下自己的科研课题,到实验靶场帮助他搞实验,使他的这一重大科研成果很快面世。在科研成果鉴定时,王江枫想把几名对他帮助较大的科研人员名字署上,几名党员却说:“在我们这里没这个先例!”
“导弹装备伪装和导弹阵地伪装”是该室近几年来着力探索的一项重大科研课题,如何做到“循迹于形”,支部书记王向伟把自己捆绑在直升飞机底部的吊舱上,飞上“蓝天”检验科研成果。
演习的题目是侦察与反侦察。“红军”导弹部队按照王向伟和战友们设计的战役行动专业方案,检验他们的伪装技术。此刻,王向伟和战友们用背包带把自己捆绑在吊舱内,抱着不同的航拍设备和电子侦察仪器,靠身体减震来获得最佳的航拍和电子侦察效果。直升机速度快、空中风力大,吹得人几乎睁不开眼,螺旋桨的轰鸣更是震耳欲聋,他和战友忍着呕吐等生理反应,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对“红军”的伪装效果进行侦察。
科研方案经历了修改——完善——检验,再修改——再完善——再检验,在几百次的否定中,经过两年多艰苦探索,这项重大科研成果终于面世,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著名科学家周光召对此项技术这样评价:涉及面广,技术复杂,规模和难度大,创新点多,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该专业领域的科技进步!
该室另两项重大科研课题“雪地背景环境下伪装效果检测”和“目标与背景高光谱遥感探测技术研究”,都是在支部班子成员的带领下完成的。支部副书记、室副主任邓亮,为了获取雪地背景条件下目标光电特性第一手数据,带领科研人员在摄氏零下二十多度的雪地里,肩扛手提仪器设备,对导弹阵地、装备进行24小时多波段伪装效果检测。饿了啃个面包,渴了吃口冰雪,晚上每隔两小时进行一次热红外检测。检测时,需要把冻僵的手放到怀里焐热了才能操作仪器设备,他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圆满完成了任务。支委张建民是第二项课题组长,他多次带队上高原、进沙漠,克服高血压、流鼻血、睡眠不好等生理反应,昼夜检测伪装设备,取得大批实验数据,受到总部和二炮首长的充分肯定。这两项重大科研课题,除第一项待评外,“目标与背景高光谱遥感探测技术研究”,今年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刘建斌 曹静夏洪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