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巷战和野战攻坚的利器
城市巷战和野战攻坚的利器
—我设想的新型火力支援装甲战车
该文是我2006年元月发表的,当时由于仓促,未能详细表达出本人的构想,现修改后重发,请各位军友多提宝贵意见,也欢迎共同探讨,骂人者请走开!!!
在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地多次战争和局部冲突以及城市巷战中,苏俄制BMP-2、BMP-3步兵战车和美国的M2布雷德利系列步兵战车在表现出较强的战场生存能力和较高的战术技术性能的同时,也暴露出火力威力不足、装甲防护能力差和机动能力弱、和数字化程度低、持续作战力弱和乘员舒适度差等弱点。
无论是二战还是目前,城市巷战是都是军事上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此类作战往往意味着步兵在极近距离的残酷消耗战,对攻守双方都产生重大伤亡。城市巷战对于攻击方来说尤为不利,伊战中,美军若是在野战中对阵装备训练都很差的伊军可谓摧枯拉朽,但在几个顽强抵抗的小城镇却被阻挡了很多天的时间,损失可谓惨重,并且这些小城镇都是由装备和训练差的非正规武装人员防守。军力差距如此悬殊尚且如此,若防守方拥有良好的训练及步兵装备,埋伏大量狙击手及反坦克小组,那攻击方伤亡就会十分巨大了,俄军在车臣就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损失之大超出人们的想象。如果要攻掠敌国,城市巷战往往无法避免。

而目前的城市战支援,例如车臣和伊拉克战争,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战场支援火力,美军和俄军付出了惨重的伤亡。即使是美军也不过是用坦克及步兵战车配合步兵进行攻击,武装直升机及炮兵进行远距离火力支援,但对付伊军及民兵或许有效,若对付指挥有方、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熟悉地形的军队防守,恐怕付出重大代价也在所难免。他们的坦克和装甲战车横行无忌,不过是因为对手装备和训练极差,只有RPG-7火箭弹而已。如果装备有新型反坦克导弹、火箭弹和肩射对空导弹,结果又将如何?将来我军攻打台湾就有可能遇到这种棘手问题,如何避免重大伤亡及消耗战使战事拖长?以坦克及步兵战车作为步兵的近距离火力支援有较多局限性。
当然武装直升机在城市巷战中予了相当的火力支援,但终究不能至始至终伴随步兵作战,而且武装直升机的出动和使用的性价比有限,这就提示在城市巷战和未来野战中----尤其是在未来的台海战役----需要一款能隧行步兵作战和补充坦克和步兵战车火力不足的新型武器,单独或者协助单兵作战,机动灵活地打击隐藏的火力点,最大限度保护作战人员。虽然当前一些西方国家主导了潮流,装备了一些火力支援战车,但充其量不过是加装了中、大口径坦克炮火炮的反坦克装甲车,类似于变种坦克。
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坦克最初出现的目的是什么,演变到今天的战争,已经完全背离了当初的发展目的,而现在世界主流火力支援战车的用途几乎和当初坦克的出现如出一撤,由于炮塔装载了大口径火炮,虽然那打击能力增强,但是火力过于集中,反而弱化了火力,为什么呢?因为装载了大口径火炮,势必占用了装甲车内有限的空间,打击分散、小型的目标的能力剧减,其火炮口径小于当前主战坦克的火炮口径,在打击目前主流的坦克方面火力不足,而攻击小型、分散的目标又不够机动灵活,且火力的持续打击能力严重不足。无论是坦克还是装备了大口径的坦克炮火力支援战车,首先,坦克炮是一种直射武器所以仰角有限,而目前现代城市中高楼大厦比比皆是。坦克炮的威力也过大而载弹量有限,105、120、125的口径是用来攻击对方装备复合装甲的坦克的,但城市中最多也不过是钢筋混凝工事而已,如此口径颇为浪费。而城市战的支援需要大量的炮弹,坦克也可能过不了多久就打光了弹药,在前线补给弹药十分危险,若回到后方补给过于耗时并可能使步兵失去保护,不然就要把坦克分成两队轮流交替,战力减少一半。并且坦克是以正面野战来设计的,正面防御强,但侧面、后部及顶部防御较弱甚至极弱,而城市战的地形复杂及敌人位置的不确定性使得战车非常可能受到包括顶部、底部的全向攻击。坦克的高机动性在城市中也毫无用武之地,高功率的发动机和大载油量的空间本可以用来存放更多的炮弹。
再说步兵战车
步兵战车在城市战的最大缺点就是防御薄弱,不管哪个方向都无法承受现代反坦克武器的攻击。而且某些步战的火力过于单薄,25/30毫米口径要彻底摧毁某些钢筋混凝土厚度较大的坚固工事可能有些力不从心。综上所述,现在城市战使用的重武器的重重局限性,使我认为研制装备专用城市战支援武器非常有必要。
现代战争中,不论是野战攻坚还是城市巷战,这样的火力支援无有杰出的表现也就不足为怪,君不见在车臣和伊拉克冲突中,未见到任何对现型火力支援战车的赞叹和肯定。
目前在世界各国的武器库中尚未有此类装备。其实很早以前,我就有这样的想法,由各国大批准备退役的第二代坦克中发展出一款纯粹的火力支援战车,伴随坦克和步兵作战,弥补坦克和步兵战车的火力空隙,为坦克和步兵战车提供一定的防空,打击远距离的武装直升机。
新型火力支援装甲战车类似美国的新型火力舰,可以由各国准备退役的坦克中发展而来,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研制费用、简化后勤补给,使老装备焕发新生命。简单地说就是将退役坦克去除大口径炮塔,换装带一门中小型机关炮的炮塔,加强装甲防护,进行数字化改进,而后根据战场环境的不同搭配不同的武器,以便于适应不同的战场需求。这就是我要提到的新型火力支援装甲战车。

中国59式坦克
该型武器主要起以下作用:
1)伴随坦克作战,弥补步兵战车火力的不足,为步兵提供火力掩护;
2)打击敌方中型装甲车辆和坚固工事,杀伤敌人有生力量;
3)在城市巷战中协同步兵作战,打击分散隐藏在钢筋混凝土、高楼或地堡中的反坦克阻击手和武装人员;
4)在野战中,打击七公里以内的武装直升机,为坦克提供低空防护;日前,俄军吸取了在车臣战争中的教训,推出了一款新型火力支援战车:将T-80U改造成为一款新型的火力支援战车,即利用T-80U的车体,去除炮塔,加装了各种武器,同时提高了装甲防护力,成为一种新兴的装甲火力支援车。
反观中国军队,目前尚未有属于自己的重型装甲火力支援战车,在PLA的装甲部队中目前尚未有一款为士兵提供足够防护和火力的战车。(我为未来的局部现代战争和城市巷战中中国军人捏把汗)。
下面我通过举例来说明我的设想。
大家知道中国陆军装备的59式坦克,59式坦克是根据前苏联的T-54坦克的技术资料,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在中国自行组织生产的。1959年底,国产T-54A被正式命名为1959年式中型坦克。在当时,59式是世界上最好的坦克之一。59式中型坦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是人民装甲兵的骨干装备。从1963年3月到80年代初,中国总共生产了59式坦克及其改进型1万多辆,其中约有6000辆装备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迄今为止,这些坦克的绝大部分仍在解放军装甲兵装备序列里。
59坦克从六十年代装备服役后的40多年里,成为了中国军队装甲兵的主力,并为中国的国防建设和对外战争中作出了极大贡献,59式坦克在79中越边境战争和海湾战争经历了战火的检验,但是,随着化武器和反坦克武器的不断快速进步,面对现代战争,59式坦克已经回天乏力。59系列坦克性能完全落后,不能与现代先进的武器有效对抗,已不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想想那些79年中越战争中被掀掉了炮塔的59坦克,看着海湾战争中那些想想沙漠风暴中那些被击毁扔掀了炮塔弃尸荒凉沙漠戈壁的一辆辆T54/55坦克,让人不禁怀疑,一直被中国军队所称颂的战斗精神在具有代差的敌先进装备面前,还有多大用处?,再想想到现在仍是中国装甲兵主力的59坦克,心里不由痛了起来。
虽然军方用120毫米和125毫米口径的火炮对59坦克进行了改装,使其具备了对抗先进主战坦克的火力,但本人认识这实属鸡肋之举,59坦克因为自身的限制,其装甲防护、火力、机动力已没有太大的改进余地,即便进行现代化改进,面对当今信息化战争中已力不从心。
大家知道,八十年代中期,我军和美国合作对现役的59式坦克进行技术合作,推出了美洲虎坦克,后来由于某个事件,导致美方退出了合作,美洲虎坦克项目流产。美洲虎被中国军队束之高阁。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中美双方投入金钱和技术合作的项目就这样胎死腹中未免令人惋惜,其实完全可以利用该项目前期成果的基础,发展出一款新型的装甲火力支援战车。
我所设想的重型步兵火力支援车的性能如下:
1.强化装甲防护,将装甲防护放在最高的位置;前方及炮塔必须能够有效防护现代反坦克导弹,不光是前装甲,侧装甲必须能抗击RPG7火箭的打击,顶部尾部可防护炸药包及反坦克火箭弹的攻击,底部可防反坦克地雷。装甲采用反应式及模块化复合装甲,方便及时更换。使用主动防护系统,及各种干扰装置。
2.主火力使用中口径火炮,该机关炮作为基型武器,具备较高仰角,载弹量大大高于坦克;口径以35mm或者57mm为佳,尤其以57mm口径为佳。为什么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以35mm或者57mm口径为该型火力支援战车的基本武器,是综合考虑了当前战场需求、后勤补给、持续打击能力以及研制的成本费用。
无论是在城市巷战和野战攻坚,大型和坚固的目标交给主战坦克和武装直升机,分散和小型的目标就不需要大口径火炮了,因为分散和小型目标用35或者57口径的机关炮甚至是大口径机枪对付,一来反应灵活,二者可持续打击,更主要的是这两种类型的口径的机关炮可对付远处一树之高的武装直升机,即便不能不能有效地击落武装直升机,也能对武装直升机形成巨大的威胁,使之不能对己方的主战坦克任意打击,而且PLA装备的防空高炮逐渐形成了以35mm为制式口径,不仅有利于简化后勤,还能加速该装备早日形成战斗力、降低风险,减少成本。且瑞士厄利空以该型火炮为基准,研制和装备了各型弹药,这样,将该型火炮作为基准武器,不仅能极大的减低成本,而且能兼顾防空的需要,唯一欠缺的是35mm口径在打击中型装甲目标和城市由钢筋构造的坚固目标时,尚有不足,同时考虑到未来装甲的发展,必须留有一定的空间,这就是我极力推荐基型武器为57mm口径机关炮的重要原因,同样,PLA也大量装备了57mm制式口径的高炮,而且瑞典博福斯公司研制生产的高炮中,以57mm口径高炮为最广,也研制和生产了各型弹药。其优异的性能和成熟的技术,在世界兵器市场赢得了交口赞誉。次火力使用红箭9导弹,配备4枚以上反坦克导弹,辅助武器为12。7或者14。5毫米大口径机枪,加大机抢的载弹量,对付可能出现的埋伏在城市中的敌坦克,或用于摧毁主炮无法摧毁的最坚固工事;
3.配备2—3名武器控制员;用于打击侧面偷袭的敌人,从而给减轻侧面的防护压力;
4.装备红外成像探测装置,发现隐藏在障碍物后的敌人。装备子弹测向雷达,并且可控制火炮攻击隐藏的狙击手。
5.换装新型大功率的发动机,尽量减轻因重量和体积增加带来对增大载弹量的不利影响。采用较宽阔的履带,加强其在较差道路上的通过能力。
该新型火力支援装甲战车完全可以沿用美洲虎坦克的底盘,中美合作的美洲虎坦克大量采用了现有的成熟技术,成本低、风险小,研制和生产速度快,如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等。而且由59式坦克改装的美洲虎坦克底盘底,目标反射面积小,重量较轻,拆除105坦克炮的炮塔后,重量更进一步减低,即便加装35mm或者57mm小口径火炮,与美洲虎坦克相比,还是节省了宝贵的重量,再将节省下来的重量强化装甲保护,更进一步提升该火力支援战车的抗打击能力,即便这样,美洲虎原型车提供的动力已经足够。
也就是说,该重型步兵火力支援车完全在去掉美洲虎坦克的炮塔基础上,加强装甲防护,以中小口径的机关炮来代替105口径的大型炮塔,形成的重型步兵火力支援装甲战车。
笔者印象颇深的是车臣战事中俄军T-80U坦克的表现,其中一辆遭受了火箭筒等各种轻重武器的打击,居然未能被击毁。因此笔者认为该型火力支援装甲战车应该着重加强装甲,甚至可以以牺牲部分机动性为代价。
下面列出我所设想的火力支援装甲战车基本参数:
基本型号:
底盘:59式坦克改装而来的美洲虎坦克底盘的强化装甲型
火炮:35mm或者57mm口径机关炮
7.62并列机枪一挺
驾驶员:一名
车长:一名
武器操纵员:双人炮塔三名,单人炮塔两名
战斗全重:不超过38吨
巷战、山地战和野战型在以上的基型车的基础上搭配不同的武器和不同的电子设备和侦察设备
巷战或者山地战型号:
炮塔右侧配备14。5mm口径高射机枪一挺(类似单臂)
炮塔左侧配备重型火箭筒一具(备弹若干)
炮塔上部配备线控电击发7。62mm机枪两挺
车内配备82mm口径迫击炮一门
车体两侧各有射击孔二个,野战攻坚型:
炮塔右侧配备14。5mm口径高射机枪一挺(类似单臂)
炮塔左侧配备红箭9重型反坦克导弹一具(备弹若干)
炮塔上部配备线控电击发7。62mm机枪一挺
以上火力配备只是初步设想,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强火力配备,望各位军友不吝赐教。
在以上火力支援战车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改造,加装各种现代化的侦察、监视仪器、电子系统如车际信息系统、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等,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同时可视情况为该车装备多种“非致命武器”,如车载烟雾施放系统、破障系统、催泪弹、闪光手榴弹和“狙击手探测及还击系统”。赋予其执行地形侦察、核化生武器探测、破障以及城市巡逻、反恐等任务。
战术运用
城市巷战或者反恐:与坦克进行一对一配合,或者协同步兵作战,在步兵的引导下攻击,或独立作战,打击掩藏在坚固建筑物内或者高处的武装人员。
山地作战:同上
野战攻坚:协同坦克作战,为坦克提供八公里以内反武装直升机防空;弥补步兵战车火力的不足,打击小型、分散目标,为步兵和步兵战车提供持续火力打击,掩护步兵和坦克的进攻。
除了在城市巷战、山地作战和野战攻坚中可以单独或者配合坦克、步兵战车或单兵作战外,还能够执行城市巡逻,反恐,和护卫后勤补给车队,如美军后勤车队在伊拉克多次遭到袭击,后勤补给车队成为美军的软肋,如果有这样的火力支援装甲战车,每次只需要两三辆即可保证后勤车队免受灭顶之灾,最前面和最后面各配备一辆,最前面的用于开路和侦察,最后面的火力支援战车用于戒备,一旦车队遭遇袭击,迅速做出反应,只要有一辆火力支援战车在袭击中保存下来,那么遭受重大损失的就不再是美军了。
其实对59式坦克的改造,我国现有的技术已足够,完全不需要借助外来力量,我们完全有能力设计和制造出一款成熟的新型武器装备,使之成为未来城市巷战和野战攻坚的利器。
目前PLA尚未完成机械化,正走在摩托化向信息化转变当中,大批老旧的装备即将淘汰,即使是装备的86式及改进的86式步兵战车和现有的装甲车也是沿自俄制BMP系列步兵战车和其他装甲车,不仅火力不足,而且装甲防护力极差,俄制BMP系列步兵战车装甲防护之差,以至于在车臣战争中被冠以铁棺材的称呼。除了新装备的99式和96式坦克,PLA基本是沿用前苏联军队的装备,现有的装备已严重老旧和落后,从现实角度出发,如何有效挖掘、提升老旧装备的战斗力,使之能适应国防现代化以及现代战争的需要,做到少花钱多办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值得我们每个关心国防建设的国人深思。
附:
窃以为,将PLA装备数量最大的59式改装成现代化坦克,实是属于鸡肋之举。
第一改装后的120坦克炮火力有限,无法对西方现役坦克构成严重威胁(想想我们面临的对手吧);其二120口径的坦克炮和125口径的坦克炮并重,加重了后勤负担,不利于战时的生产;其三59式坦克的底盘是50年代的产物,已经严重不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即使进行现代化改装已无潜力可挖;(西方和俄罗斯都将该型号坦克改装成装甲运兵车或者步兵战车)其四利用大量陈旧的59式坦克改装生产出口,在世界军火市场上分一杯羹。
当然对现有坦克的现代化改造不限于59式坦克,其实同样可施行于88式坦克,在这里不在详细例举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