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吨的FCS能有多强的防护能力?
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促使主战坦克每隔15-20年便更新换代。按这个规律,到2000年前后第四代主战坦克应该进入服役。但是自91年苏联解体之后,世界范围内的坦克研制、装备的速度明显放缓,时至今日各国的主战坦克都是在原有第三代坦克的基础上改进、完善,还没有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第四代坦克诞生。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美国的第四代主战坦克研制计划-“未来战斗系统”/FCS也被大大的推迟。
美国的FCS计划
(注:FCS未来战斗系统包括机动作战系统/主战坦克、自行火炮、装甲运输车、无人突击/侦察车辆一系列高度通用的车辆,本文章中的FCS仅指代主战坦克一型)
FCS是美国计划替代M1系列的第四代主战坦克研制计划,由于没有了苏联巨大的地面装甲部队的威胁,其发展速度被放缓。而美国现有的M1系列坦克在面对低强度的地区性冲突时足以应付大多数作战任务,因此美国人至今还只是对M1坦克不断的改进,并对新坦克的研制做技术储备。虽然FCS计划的进度被放缓,但是并没有停止,进入2006年FCS计划开始逐步加速。
早期设想中的FCS的战斗全重在40吨左右,装备新型火炮、动力系统、主/被动防护系统及战场信息管理系统,采用无人炮塔,其火炮可以以较大的仰角进行曲线射击-以提供一定的远距离火力支援。FCS的设计目标是具有超越M1A2坦克的防护力和火力,应该说未来科技的进步有很大的可能实现这个目标。但是99年美国正式启动FCS计划后,为了增加装甲部队的快速机动能力-同时为了满足C-130一类战术运输机的要求,FCS的重量被降低到了24吨(战斗全重)左右,在拆卸附加装甲、燃料、弹药后为18.5吨。虽然这样FCS满足了战术运输机的运输要求,但是总给人一种“削足适履”的感觉。

FCS的支持者说其主、动防护系统可以使FCS的防护力至少达到M1A2的水平,但是坦克的防护力不是凭空想象的,必须有实用技术来支撑。目前研制中的比较有潜力的坦克防护技术就只有硬杀伤性的主动防护系统了,而美国的M1A2至今还没有装备主动防护系统(硬杀伤性),其它国家的主动防护系统也仍处于发展阶段,技术还不成熟,连公认主动防护系统技术最先进的俄罗斯也还存在种种问题:由于地面地形的复杂性,加上杂波的影响,主动防护系统的探测距离还非常短,很难做出准确、及时的反应;另外现代超速APFSDS的速度已经达到了1700米/秒左右,这么快的速度主动防护系统是很难进行拦截的,因此主动防护系统还存在很大的缺陷,至少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这种技术上是不明智的。
另外一种可能的新型防护技术便是电磁装甲,但是这种装置似乎只对金属射流效果比较不错,对抗APFSDS一类的动能弹效果却不甚理想。而且这种系统的电能储备装置的体积过大仍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这种技术短时间内难以实用化,而且它本身就存在缺陷。
不管主动防护系统如何发展,被动防护系统仍然是坦克安全的最基本保障。今天的复合装甲、反应式装甲的发展潜力已经不大了:在材料方面连贫铀合金这种带辐射性的材料都被应用于坦克装甲制造,可以说短时间内很难再发明出抗弹性更强的材料了。机构方面现代的复合装甲已经采用了钛、贫铀合金加固、多种材料(比如陶瓷、凯夫拉、贫铀等)复合使用,甚至出现了5-7层的复合层,可以说在结构方面的潜力同样也是不大。因此未来复合装甲的也没太大的潜力可挖了(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在这种情况下将主战坦克的重量降低到20吨级别,坦克的装甲防护性至少下降一半。而且其贫铀装甲的内外层钢装甲厚度的降低难免会使贫铀复合装甲的辐射增加。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24吨的FCS主、被动防护系统的防护性能力并不能保证FCS比现有的M1A2有更好的防护性,霉菌也不是不清楚这点,于是它又打出了“网络化”这面大旗,想凭借网络化的信息收集系统来提高FCS的整体的防护、打击能力,但是在激烈的对抗中,尤其是空中对抗处于胶着的状态下,如何能保证空中侦察和地面信息收集的顺利进行?而且霉菌所进行的地面战争全部是在别人的国土上进行、不占据地利,在这种情况下作战难度难免要又要增加一层,因此我对美国所谓的网络化信息/情报收集能力很有疑问,况且在霉菌进行侦察的时候,对方肯定也没闲着;如果让霉菌对付伊拉克这种二流军事国家在占据绝对空中优势的情况下还能应付,但是假如对方也是军事大国,形势还会象霉菌想象的那样乐观吗?在霉菌不占空中优势、地面部队陷入包围的情况下“网络化”还能起多大的作用呢?况且在城市战中信息的收集会是个非常麻烦的难题,在面对众多的游击人员的反坦克导弹、火箭筒、甚至是简易路边炸弹时FCS还能从容应对吗?
目前世界各陆军大国在主、被动防护系统上不存在质的差距,未来也不会。在这种情况下,试问24吨的FCS如何与其它国家40-60吨的主战坦克进行对抗?
最后奉劝一句,美国人你要玩技术还是悠着点好,不要在全世界人们面前闹出笑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