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一般意义上的过剩 汽车产能应调整结构落差
信息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示:“要推进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国家发改委在今年春天又把汽车行业列入产能过剩行业,毫无疑问,汽车产能过剩的调整势在必行。近三年来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政府宏观调控取得了许多经验,如有保有压和尽量应用税收、金融等市场手段。在汽车产能过剩调整中,怎样做到有保有压和应用市场手段呢?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最近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所说的过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过剩,而是结构上的过剩。”看来,弄清楚汽车产业上是什么样的结构过剩才能实施科学的调整。
一、专供内销的合资品牌产能过剩,可供出口的自主品牌产能不足
国家发改委所说的汽车产能过剩,是指产能超过了国内市场的估计销量,没有计算潜力更大的国际市场。中国的轿车(乘用车)去年80%以上是合资品牌生产的。由于汽车巨头如通用、福特、丰田等已在全世界布下了生产、销售网络,在中国生产的,基本上专供中国市场销售,不允许出口去干扰他们的世界格局,当然也有物流成本的考虑。只有少数的自主品牌汽车如奇瑞、吉利、长城、力帆等才可以不受限制地出口。中国去年出口“汽车”30多万辆,多数人不知道,其中多半是摩托车行业生产的全地型车(沙滩车、卡丁车),严格讲不能叫汽车。这显然是一种结构性过剩。
二、外控技术的产能过剩,自主创新产能不足
众所周知,汽车行业用市场换技术是难以实现的。这不能责怪外国投资方,因为他们是来投资获利的,并非来扶弱济困。俗话说:“徒弟学到手,师传去讨口”,为了追求利润长久化,人家留一手甚至留几手都无可厚非。所以合资企业原则上是把国外股东在国外成熟的车型搬到中国来生产。若要改动,哪怕一个螺钉,都要外方同意,实为外方批准。这种技术上不开发、不改进的大汽车厂,使得中国汽车行业的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尤其是核心技术像发动机、自动变速箱、电喷等对外依存度更大。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和汽车销售市场已居世界第二,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四的中国来说是极不相称的,和胡锦涛总书记号召建设创新型国家极不相称的。自主创新实质是自主强企,自主强国,必须坚决贯彻。汽车产能过剩显然不是一般过剩,而是结构性的过剩。
三、大排量产能过剩,小排量产能不足
前些年,某些城市以种种理由限制小排量汽车进城,政策指引下消费者被迫离开小排量,加之大排量车利润率高,一二十年下来,自然形成了大排量汽车产能过剩,小排量产能不足的不合理结构。中国是人均石油藏量远低于世界人均藏量的国家,人均收入也不算高的国家,加之原油价格猛涨,为民富国强计,更应大力鼓励、倡导小排量汽车。
四、商用车产能和乘用车产能结构比例不合理
今年一季度,商用车累计销售48.23万辆,同比增长5.83%。而乘用车(轿车)累计销售125.09万辆,同比增长54.29%。任何国家当其相对贫穷时,汽车市场主要消费品是商用车(货车、客车、面包车等),随着国家的逐渐富裕,商用车销售比例逐渐下降,乘用车(主要是家用轿车)比例逐渐上升。二十多年来,商用车工厂(含改装厂)数百家,和当今市场销量相比,过剩更为严重。另一方面,随着乘用车比例上升,其过剩程度相对较轻。
五、建议
今年4月1日起,汽车消费税按排量进行调整,小排量税率低,大排量税率高。有些原来限制小排量汽车进城的城市,也取消了“限小令”。无疑,这些都是用市场手段进行调控的好举措,对汽车产能结构性过剩的调整大有帮助。
同样,对商用车、乘用车的产能调整,不能以眼前而应以发展趋势区别对待地进行调整。
更为重要的是,要大力扶植汽车产能结构不足的自主创新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贯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实行支持企业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把财税、金融政策向自主创新企业倾斜,用政府采购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汽车来引导百姓消费。在汽车产能过剩的调整中,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