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打造棉纺织基地县
实施三步跨越
近年来,山东省夏津县立足资源优势,将棉花产业作为立县产业大力扶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实现了棉花种植、加工、纺纱、织布、服装等梯次产业升级。目前,全县年植棉面积60万亩以上,总产近100万担;拥有棉花加工企业350家,年加工能力420万担;棉籽油加工企业130多处,日加工能力4000吨;棉纺织企业80多家,纺纱能力150万纱锭;织布企业20多家,织机2000余台,正在向全国棉纺织基地县目标迈进。
因势利导,由种植向加工转移。夏津县是全国知名的优质棉花生产基地,素有“银夏津”美誉。1998年底已拥有个体棉花加工企业30多家。1999年初,县里因势利导,探索创建了棉花交易市场,现已发展到占地200亩,有6个交易大厅,336个皮棉垛位。2004年,在市场内又新建了棉花电子撮合与期货交易大厅,棉花市场的承载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棉花交易市场的活跃与壮大,有力地刺激了棉花加工业的快速膨胀,全县70%以上棉花加工企业在市场周边落地生根,成功实现了由棉花种植向棉花加工的第一次跨越。
抢抓机遇,由加工向纺纱转移。2002年初,抓住世界性纺织业复苏带来的难得机遇,夏津县适时提出“棉花加工向高层延伸”的发展战略,当年就有近20家棉花加工企业转产棉纺织业。同时,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吸引德棉集团、华芳集团、香港宝龙集团等10多家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入驻本地,有效带动了当地棉花产业的发展。
延伸链条,由纺纱向织布、服装转移。企业经过多年的市场洗礼,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丰富的市场经验,具备了大上织布、服装等高附加值终端产品的条件。为此,夏津县于2004年8月按照“统一建设,分散经营,协作配套,集约发展”的原则,采取“母子工厂、集约厂房和专业化协作配套”的方式,兴建织布服装工业园,强力拉动棉花产业的第三次跨越。工业园一期工程占地500亩,其中厂房占地300亩,建设标准厂房5万平方米,附属设施占地200亩,计划总投资4亿元。目前,工业园正在快速建设中,投产后,年可创产值近10亿元,实现利税1亿元,安置就业3000人。
中国纺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