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素数与信噪比的权衡-佳能G5/G3
作为主流数码相机厂家中最后一个发布500万像素准专业产品的公司,佳能最新推出的PowerShot G5吸引了大量关注的目光。佳能究竟如何看待500万像素的平台,我们不妨从G5的评测开始…… 从外观上看过去,如果不是机身上鲜明的500万像素标志,我们很容易把PowerShot G5当做一台黑色版本的G3。但在外观的细节处理上,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两款相机的细微差别。例如,G5背后的黑色合成材料外壳磨砂感更强,而按钮和机身顶部镶条的亮度也更高。从我们评测的两款相机看,G5的镜头内进行了更好的消除炫光处理,可以提高逆光等环境下的图像锐度。
由于G5采用了与G3基本相同的硬件平台,整体性能规格、操作布局和控制手感都非常相似。在这里,我们只是简单地做个介绍。G5采用了4倍光学变焦镜头,加上4倍数码变焦(G3为3.5倍),等效焦距可以延伸至560mm;其手柄上的多功能拨盘可以迅速输入快门、光圈等数据,使用非常灵活;其独特的电源开关和模式转换控制具有锁定钮,让误操作的可能性很低; 拍摄优先设计让用户即使在回览照片时按下快门钮也可以迅速回到拍摄状态,非常便于抓拍。
G5的参数调整分为3级:在拍摄时,方向键的上箭头进行曝光补偿,下箭头设置白平衡模式;按下功能按键,感光度、测光模式等参数可以迅速设置(与G3略有不同,G5的图像分辨率和压缩率分为两个菜单项,而G3则需要通过“*”键切换);其他不常用的参数则留在菜单中进行控制。与单纯的菜单或是复杂的快捷键相比,这种控制模式更加灵活直观。与G3相同,G5也具备C1、C2两种自定义曝光模式,非常适合已经养成了独特拍摄习惯的用户。
作为定位于准专业用户的产品,G5可以为用户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例如,其大口径镜头能在较暗的光线下不用闪光灯进行拍摄,可旋转液晶屏、EX闪光灯兼容插座、大容量电池、丰富的镜头附件以及内置的包围曝光、中灰度滤镜等功能都为用户提供了有力的创作工具。

高分辨率的得与失
对于相同的画面内容,G5的图像文件尺寸比G3大20%以内。在操作性上,500万像素并没有给G5带来速度的障碍,在开关机、连拍速度、回览速度等方面,G5基本保持了和G3同级别的水准。借此,我们也不难看出佳能DIGIC引擎在图像处理方面巨大的潜力。
由于采用了同样的镜头和DIGIC图像处理引擎,G5和G3的成像风格非常类似,其色彩表现相当出色。在各种复杂的光线环境下,它都可以取得精确的色彩还原,丰富的手动白平衡选项和自定义设置更为用户的创作提供了灵活性;在肤色、天色等变化相当微妙的层次还原中,图像具有相当丰富的层次,特别是人物肤色还原栩栩如生,没有出现生硬的阶梯过渡。在ISO12233分辨率标板的测试中,G5的500万像素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其水平和垂直分辨率分别为1350和1300线,都高于G3,可以胜任更大幅面的输出。但在噪声测试中,G5则被G3抛在了后面,由于传感器整体面积没有增加,像素数的提升带来了单个像素感光面积的缩小,G5的图像信噪比明显降于G3。从我们积累的评测数据来看,G5在各等效感光度下的噪声表现基本等同于采用了同一款传感器的PowerShot S50。 孰轻孰重用户评判

同时,随着电子制造工艺的提高,在更小的感光面积下保持基本同一水平的信噪比已经可以实现,1/2.7英寸320万像素、1/2.5英寸400万像素和1/1.8英寸500万像素传感器都会大行其道,并迅速挤压同样像素数但尺寸更大的传感器的应用份额。目前,1/1.8英寸334万像素传感器的应用已经渐渐走到了尽头,1/1.8英寸的400万像素传感器、2/3英寸500万像素传感器是否会很快步其后尘也未可知。佳能数码策略浮出水面
随着PowerShot S50和G5的先后推出,佳能的500万像素数码相机产品策略也更加明朗了。作为主流数码相机厂家中最后一家推出500万像素级产品的公司,佳能对400万像素平台的“留恋”非常耐人寻味。从2002年年中开始,面对来自各个方面“为什么不推出500万像素产品?”的置疑,佳能很少正面作答,偶尔透露出来的信息也是认为与现有的400万像素平台相比,500万像素产品在图像质量上并没有太明显的优势。对佳能而言,500万像素传感器最初的2/3英寸规格必须对应着硬件平台的完全变化,这种投入和收效让佳能一直按兵不动。直到1/1.8英寸的500万像素传感器开始应用,佳能才按部就班地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对于这个尺寸的传感器,佳能有从中档到高档的全面硬件平台,升级到500万像素无需投入太多研发成本和生产线调整资金,新产品的推出可谓水到渠成。
从记者的角度分析佳能的数码相机策略可以发现,像素数对于佳能的民用数码相机而言已经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图像处理引擎、镜头、操作手感、设计风格等环节往往在产品定位时会占据比图像传感器更高的地位,它们对成像素质的影响也绝对不容忽视,这种策略会带来品种更加丰富、特性更为鲜明的产品,让用户真正受益。
(转自计算机世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