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我们怎么配电脑?被忽视的机箱电源(2)
如果我说96年、97年两期的电脑报合订本中关于机箱、电源的文章只有不超过20篇你可能都不相信,这20篇里还包含了12篇维修电源的方法,真正谈到选购和装机、经验之类大众读者看得懂的内容只有7篇。比如这篇是唯一一篇谈到如何购买机箱的文章,那时的机箱没有其他颜色,只有白色的铁皮巨厚,一个空箱子6、7公斤绝对不夸张,超过10公斤的也不是很难找。
就是这种箱子了,现在即便你去电子卖场也肯定找不到这种传统的新机箱了。这个机箱是我们2010年从迎广机箱厂借到的。世界上第一批ATX机箱就出自这个工厂。那时的机箱根部没有散热的概念,因为硬件本身发热并不大。那时的机箱没有不结实的,装满了硬件一个人有时都抬不动。从刚才的那篇小短文可以看出那时对机箱的分类主要是立式和卧式,在当前的主流尺寸机箱中我们已经见不到卧式的了,不过随着那些硬件的份量越来越沉,卧式机箱的呼声确实也听到过,不过后来被乌鸦那种结构把问题解决了。有的甚至提供了一些支架来制程显卡。卧式机箱彻底从当前的主流机箱中消失了。那时对机箱的要求就是结实,完全没有结构的好坏和散热的部分,更不要提游戏特性,背部走线等等了。
找到一篇《娱乐型电脑配置我之见》,文章中把8种类型的硬件都说的头头是道,电源属于第九类:其它。对装机中电源的配置只有四个字“尽可能大”,对机箱选购也只有几个字带过。我想现在谁要是想在电脑报上发一篇配置分析的内容,机箱和电源这样写应该会被毙掉吧。这种情况是因为大家对电源不了解呢,还是因为电源太成熟了,没有次品,所以不需要过多考虑?
在这个配置单里我们能看到96-97年间电源的功率需求,那时即便你配2万块的电脑仍然只需要200瓦电源,配最低档次的海洋电脑电源也是145瓦,差距并不像现在那么巨大,这都要归功于显卡性能的飞跃。
我们先穿越到2012年,现在市场中依然有很多低功率电源,但和15年前的电源相比他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5V输出能力、12V输出能力上,这颗230瓦的电源5V输出最大值20A,12V的最大值是18A。
可是在1996年时的230瓦电源5V输出比现在的电源略高,23A。最大的区别在于12V,15年前仅仅9A,当前是18A。这主要因为随着配件的功率越来越大,提供相同大功率的前提下,电压越高电流就越小,热损和电流大小的平方成正比,为了提升转换效率和元件寿命,所以当前几乎所有比较费电的硬件都使用了12V电压。另一个较大的区别在于-5V,15年前它是存在的,但现在已经在PC电源上取消了,残留的一丝痕迹就是24PIN针脚上那个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