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古生物及生物进化-宇宙起源】 动物世界
张衡(公元78年~139年)是中国东汉时期的一个伟大的天文学家,字平子,是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县石桥镇)人。十七岁时,张衡便离开了家乡,到西汉故都长安及附近地区考察历史古迹,调查民情风俗和社会经济情况。后来,又到首都洛阳参观太学,求师访友。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由洛阳回到南阳,担任南阳太守鲍德的主簿。在此期间写了《东京赋》和《西京赋》,一直流传到今天。后来,张衡用了三年时间钻研哲学、数学、天文,积累了不少知识,声誉大振。永初五年他再次到京城,担任郎中和尚书侍郎。元初二年(公元115年)起,曾两度担任太史令,前后凡十四年,在天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在汉朝的时候,有关宇宙结构的理论主要有三个学派,即: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张衡是浑天说的主要代表人物,虽然浑天说也是属于地心体系的范畴,但在当时却有很多进步之处。
候风地动仪
浑天仪
张衡不但注意理论研究,而且也注重实践,他曾亲自设计和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候风地动仪是目前所知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而浑天仪相当于现在的天球仪,原是西汉时耿寿昌发明的,张衡对它作了改进。他用齿轮系统把浑象和计时漏壶联系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一天刚好转一周,这样,就可以知道哪颗星当时在什么位置上了。
张衡对许多天象做了观察和分析,他统计出中原地区能看到的星数约为2,500颗,还基本上掌握了月食的原理。张衡还认为,早晚和中午的太阳大小其实是一样的,看起来早晚大,中午小,只是一种光学作用。据《后汉书.张衡列传》记载,张衡共留下科学、哲学、文学方面的著作三十二篇,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而且还被人们列为当时的六大名画家之一。
张衡在本世纪50年代就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1953年、1955年,中国先后发行了印有张衡画像和候风地动仪的邮票;1960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翻译出版了他的《二京赋》;1970年、197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分别命名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为“张衡山”,太阳系中一颗编号为1802的小行星为“张衡星”。
张衡墓是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位于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小石桥村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