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雷彗星【古生物及生物进化-宇宙起源】 动物世界
哈雷彗星是最著名的一颗彗星,也是第一颗经推算预言必将重新出现而得到证实的著名大彗星。
1682年发现了一颗彗星,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注意到它的轨道与1607年和1531年出现的彗星轨道相似,经过计算后认为是同一颗彗星,并预言这颗彗星会在1758年底或1759年初再度出现。可是哈雷并没有能等到那一天,他于1742年便离开了人世,不过1759年,那颗彗星果然又回来了,这是天文学史上一个惊人的成就,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科学家,于是把这颗彗星命名为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为76年,近日距为8,800万公里(离太阳最近点),远日距为53亿公里(离太阳最远点),轨道偏心率为0.967。最值得一提的是哈雷彗星在1910年那次回归,5月时它的亮度达到1等星,早晨可见,非常的明亮;5月17日彗尾的长度达到视角100°;5月18日从太阳圆面经过,看不到一点的痕迹,这表明彗核很小,彗发和彗尾稀薄透明;5月19日至21日,哈雷彗星的彗尾达到140°,横跨半个天空,可以和银河争辉,实际长度已达2亿公里,在夜空中非常壮观。
由于哈雷彗星在1910年这次回归,预报它的彗尾将扫过地球,当时还引起了极大恐慌,在西方国家中很多人认为这是世界的末日,而事实上地球安然无恙,并没有受到半点伤害。
西方国家对于哈雷彗星回归的记载
其实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对哈雷彗星的数次出现都有过记载,最早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上记载: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西汉的《淮南子.兵略训》记载:“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入其柄。”
哈雷彗星的原始质量估计小于10万亿吨,彗核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克,彗核半径小于15公里,估计其每公转一周,质量约减少20亿吨,这只是其总质量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哈雷彗星将还会存在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