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氓软件矛头指向智能手机 无规范消费者吃哑巴亏
随着3G时代的到来,通过手机上网聊天、娱乐、办公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也在无形中为流氓软件开辟了新市场。
随着几轮整治以及瑞星卡卡、安全卫士360、金山清理专家等安全软件的普及应用,流氓软件在电脑上的声势日渐式微。不过流氓软件的始作俑者并不打算放弃,而是将赚钱的目标瞄准了用户数量庞大的手机用户,尤其是智能手机用户。
流氓软件缘何“钟情”手机?
对电脑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流氓软件,而近年来,随着手机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越来越多的软件也逐步进入了消费者的手机,其中有些软件的“流氓行径”给许多消费者带来了不少烦恼。
前不久,武汉的一位消费者小张办理了3G上网业务,并在自己的智能手机中安装了一些软件。没过多久,运营商找到了小张,通知他欠下了2000多元的巨额话费。根据运营商提供的记录,小张的手机的确存在大量的信息流量,但他本人并没有使用手机下载或浏览网站。经过一番调查,原来罪魁祸首是流氓软件。
那么,流氓软件为何会“钟情”手机呢?与传统的互联网流氓软件的发展历程相同,经济利益的驱使是流氓软件“钟情”手机的最原始动力。
随着手机技术的突飞猛进,手机终端的功能日益丰富,在更多开放的手机平台上,用户可以使用更多应用。手机上网的兴起,让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与互联网互动,在软件、应用、内容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流氓软件也就乘机兴风作浪。特别是以手机为终端的转账、商务交易的出现,一些极具针对性的恶意软件也就应运而生了。
此外,由于3G的应用更为丰富,这无形中也对手机终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智能手机的发展,而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种类较多,操作较为复杂,这就意味着智能手机面临更多的安全威胁。
可见,加大对网络安全的整治力度,打击流氓软件已经刻不容缓。
恶意SP在流氓软件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
那么,流氓软件是如何在消费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吸走大量话费呢?
实际上,很多流氓软件表面上看是实用性很强的软件,或者是主题,或者是工具,而设计人员会在编写程序时留下一个“后门”。
当消费者有意、无意地下载安装这些软件后,流氓软件就会利用“后门”,让程序自动执行类似于下载文件、短信注册、数据交换等有偿服务,给用户造成大量流量、经济损失,而这些软件的运营商就可以从中获得利润。
在其运行的过程中,手机流氓软件的表现与电脑上的流氓软件不同,不会以广告的形式去骚扰用户,而是直接订阅SP收费服务获利,或者盗窃用户的私人资料,如股票账户、QQ密码、手机联系人等。这也正是许多消费者无法预防流氓软件,频频中招的关键所在。
据了解,安装流行的手机主题、手机防盗软件、彩信增强软件以及手机游戏等都有可能中招。消费者中招后,最要命的是往往删除不掉这些软件,只能将手机格式化、恢复出厂原始设置,才能彻底消除,导致消费者的正常软件、联系人、短信等资料都会丢失。更为严重的是,流氓软件有向黑客程序发展的趋势。
曾有消费者反映,其手机炒股软件由于被捆绑木马,导致股票账户和密码泄露,而该木马的制造者威胁消费者,需要通过一定数额的现金才能清除木马。
手机流氓软件最为常见的做法是与某些SP合作,在软件中捆绑SP的订阅服务,用户在下载安装之后,只要一运行该软件,就会立即订阅并确认该SP的服务。许多恶意SP会与流氓软件企业联手,在流氓软件的帮助下,诱骗用户,达到恶意强迫定制的目的。可见,恶意SP在流氓软件产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多方联手打击流氓软件
无疑,打击流氓软件需要多方联手。
作为政府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加强对整个产业链的整治,让全社会都来打击流氓软件至关重要;手机制造商和安全软件开发商也应加强安全方面的研发。
从目前来看,尽管国家针对SP企业出台了不少举措,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需重视的是,运营商应当发挥龙头的作用,建立、健全相关的机制、制度,将那些违规SP坚决清除出这条产业链。
作为消费者,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强制、隐瞒、欺骗”是流氓软件的最基本特征,针对这一特征,消费者在使用手机时,要为手机安装流量监控软件,一发现过大的数据流量,就停止正在运行的软件并卸载;养成每月查询话费清单的好习惯,如有不认识的号码,特别是特服号产生了资费,务必向运营商咨询该号码的出处。
同时,不要随意安装那些来历不明的软件,对于用户评价不好的软件最好不要下载。如果发现自己的手机里安装了流氓软件,应该立即卸载;如果遇到一些无法卸载的软件,为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消费者可以考虑格式化手机或恢复出厂设置。
打击流氓软件,解除手机用户的安全困境,需要多管齐下,这样我们才能为手机用户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上网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