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网站与需求脱节 增强匹配度须着力软件建设
农村网民规模延续增长态势,但是访问涉农网站的农民却为数不多。这对矛盾凸显眼下农村信息化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弊端。如何加大应用服务的推广,是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
农村网民规模逐步增大,但访问过涉农网站的却很少互联网向农村渗透的速率也趋缓,这一现象不容小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已达9565万人,但在过去半年内访问过农村、农业类网站的只占14.8%;涉农网站与日俱增,但农村类信息网站的用户比例还较低,网络等信息化手段助农促农的作用还有待深挖。
这突出反映了涉农网站与农民需求脱节的问题。如何顺应互联网渗透农村市场的良好趋势,把握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有利契机,从农民日常生活需求出发,在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信息化应用推广,切实提高农民“用得起”还要“用得上”的能力,至关重要。
农村网民、涉农网站规模与实际需求利用率不匹配
农村网民近亿且女性网民有所增加,这无论是对农村还是全国各地的信息化建设而言,都是一个好现象。
报告显示,截止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农村网民规模达到9565万人,较2008年底增长1105万人,增幅为13.1%。其中,农村女性网民占比有所上升,占比提升了1.6个百分点,这说明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正逐步趋同于城市进程。
另外,种类纷繁的涉农网站规模也与日俱增。调查显示,提供农副产品种植和养殖、产品销售和供求信息、人才培训和外出务工等内容的网站琳琅满目。
喜中有忧的是,互联网向农村地区渗透的速率较之2008年有所减缓,而且,在过去半年内,访问过农村、农业类网站的农村网民只占14.8%,占所有访问涉农网站网民的31.3%,农村类信息网站的用户比例还较低。如果农民对涉农网站的利用率不高,再多的涉农网站,再高的互联网渗透率都形同虚设。
暴露涉农网站三大不足,农村信息化应用未跟上
本质上,造成农村网民对涉农网站意愿不强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网站乃至整个农村信息化应用没有跟上,缺乏满足农村真正需求的内容与服务。信息化手段助农促农的作用还有待深挖。
记者在网站留言板上看到,一位来自宜春市的腾讯网友反映,“农业网办得太差了!不是没人去看是这些网页不及时更新。今天你去查水果菜蔬信息,看到的还是一两年前的供应消息。实在是晕!”这突出反映了眼下涉农网站自身的缺陷与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在访问过涉农网站的网民中,对查找农资信息、查找种植养殖信息、查找农产品供求信息这三种应用行为的使用比例分别为41.6%、40.4%和39.6%,这就是说,农民选择上网更多是从日常农业生产和销售需求出发,一旦相关信息和服务不能及时跟上,都将严重挫伤农民使用的积极性。
从整体来看,目前农村信息资源整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村信息资源建设体系仍不健全。在大量信息面前,农民怎么筛选,信息发布由谁负责等,都成为农村信息化的瓶颈。
首先,目前国内涉农网站多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出资兴建并进行更新维护,网站分布及水平容易同当地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成正比,解不了贫困地区的“渴”。
其次,网站内容缺乏行业和本地特色,时效性和服务性不足,缺乏农民需要的实用、有效信息。
再次,网站内容信息源不明确,信息真实性受到质疑,甚至不排斥一些不法分子借机散布虚假信息,以达到诈骗和扰乱治安的目的。
因此,信息内容价值和传输效率与农民需求和实际运用脱节是症结,各部门间重复建设和效率不高等现象亟待解决。
开发适合农民需求的信息资源,加强应用服务是关键
在大趋势下,如何在加大“家电下乡”等通信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切合农民生活实际的服务引导,增强广大农村用户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应用能力,是涉农网站等农村信息化成果能否真正落实到近亿农民网民的关键。
可以说,随着城市市场的逐渐饱和,农村市场眼下已是电信运营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等的新增长点,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及众多服务提供商等在内的产业链各方都加大了对农村市场的投入,电脑、手机、宽带网络等普及也在提速。
但是必要的“硬件”前提却离不开后续的“软件”保障。农民不需要任何时尚华丽的摆设品作秀,他们只关心最普通的衣食住行,关心这些网站有没用、好不好用、用不用得起,因此,如何开发适合农民需求的信息平台和资源,介绍推广一些信息化助农应用,或许更该是广大商家眼下乃至今后重点考虑的。